西安易俗社原名陜西易俗社,創建于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是我國僅存的歷史最悠久的劇社之一。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倡導創辦,以“移風易俗、輔助社會、啟迪民智”為辦社宗旨,是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
西安易俗社原名陜西易俗社,創建于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是我國僅存的歷史最悠久的劇社之一。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倡導創辦,以“移風易俗、輔助社會、啟迪民智”為辦社宗旨,是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
百年易俗社為秦腔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西安易俗社集中了高培支、范紫東、呂南仲、李約祉、封至模、謝萬千、馮杰三等著名作家,近百年來劇社老一輩藝術家,殫精竭慮,勤奮筆耕,編寫大小劇目八百余種,一千余冊,堪稱琳瑯滿目,精彩紛呈。
1924年魯迅先生來西北大學講學時,多次親臨易俗社看戲,對劇社上演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捐贈了獎學金,并親筆題匾“古調獨彈”以資鼓勵。1957年田漢先生看了易俗社送給他的資料后說到,現在世界上具有半個世紀歷史劇團只有三個,一個是法國的“芭蕾舞劇團”,一個是蘇聯的“莫斯科大劇院”,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西安的易俗社了 (現易俗社小劇院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易俗社不僅為戲曲、為秦腔藝術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共赴國難慷慨悲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赴盧溝橋激勵二十九軍抗日,配合張揚二將軍,過鴨綠江鼓舞人民志愿軍英勇殺敵。解放后50~60年代,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易俗社的《火焰駒》、《三滴血》拍成秦腔電影戲劇片,為秦腔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料,培養了一大批名家,為秦腔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改革后秦腔走出陜西,走向國際
自2005年,西安文化體制改革后,將西安易俗社、三意社、五一劇團、秦腔一團合并為西安曲江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下設:易俗社演出分公司、三意社演出分公司,2009年西安曲江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被評為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以《秦腔》和《柳河灣的新娘》為代表的劇目,為陜西秦腔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易俗社在為推動秦腔走出陜西,走向國際而不懈地努力著。
今天,易俗社的年輕藝術工作者依然踏著先賢的腳步,再度創造了時代豐碑。以秦腔《柳河灣的新娘》榮獲了2009年度全國第十一屆精神文明 “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省市級三十八項大獎。該劇女主角惠敏莉榮獲戲劇最高獎“梅花獎”。易俗社代表陜西獲得眾多殊榮的同時,依然在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為建設中國西部文化強省貢獻自己的力量。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一定會更好更快的發展,讓秦腔藝術更加光彩動人,璀璨奪目。
分享到: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他們有最純真的情懷和最純潔的心靈,但他們卻在社會大發展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