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最偉大成果,是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權。這一制度直到1927年才被張作霖的“軍政府”所替代。
如今,民國痕跡幾乎蕩然無存。1954年我從朝鮮回北京時,西城區還有一條國會街,即今新華社所在地,是當年民國國會舊址。“十年動亂”后,國會街在地圖上也消失了。
在西安,民國的遺跡當數陜西易俗社,只是知道它的人很少。
易俗社全名“中華民國易俗社”,學生排名亦如富連成、榮春社等,也以班社名稱次序命名。
易俗社系一“舊瓶裝新酒”小小秦腔科班。1957年,田漢同志就易俗社說:“現在世界上具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劇團只有三個,一個是法國芭蕾舞劇團,一個是蘇聯的莫斯科大劇院,還有一個就是你們的易俗社了!
1962年8月,西安各界隆重開會,紀念易俗社成立50周年,盛況空前。轉眼間,又過了50個春秋,明年8月,是它的百年大壽。
易俗社里多巨頭
易俗社成立于1912年,它的成立,在中國戲曲史上是開先河的事件,近一百年來,國內沒有一個戲曲團體可以與它的光輝歷程相匹敵。
易俗社最初是革命軍動用9千兩銀子的軍費建立起來的,所以與軍界關系特殊,民國陜西首任督軍張鳳 曾下令教育司,每月撥銀三百兩補助易俗社。故易俗社在經濟上得天獨厚,這是它與京班不同的一大特點。所以在后來的數十年中,它在政治上十分敏感。
易俗社的干部多政治人物,比如,首任社長楊西堂是當時的省議會議長和東征軍的后勤部長,既有財權又有政權。再比如,創始人之一師子敬,是國會議員,并且還是秦豐銀行的總辦。副社長耿古澄、劇務主任王紹猷等,早年曾在革命軍中任過旅長。
而后來的名譽社長張鈁,是辛亥革命中陜西新軍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抗戰后被授陸軍上將軍銜,他出身行伍,卻喜歡戲曲和金石字畫,所搜集的唐代墓志占我國收藏唐志總數的一半,他不僅扶持了易俗社,還曾利用他的影響維護過流落西安等地的豫劇班社,陳素真、常香玉等都曾得到過他的關照。
張自忠將軍親自托付
1924年,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五次光臨易俗社。并贈“古調獨彈”匾額。魯迅先生對易俗社創始人李桐軒、孫仁玉、高培支、范紫東及呂南仲等人的學問、操守非常推崇,引為同道。
1936年12月,易俗社曾參加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領導的“西安事變”。
1937年,易俗社應宋哲元將軍電請,于6月6日到北平(今北京市)前線慰問守軍。當時北平危在旦夕,易俗社慨然北上,演出了《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等。
該社劇作家封至模被尊為“秦腔齊如山”,他當時在北平《京報》上撰文,談他編寫《山河破碎》、《還我河山》的意圖,說:希望不要把它當作過去的歷史看……一個國家或民族,到了被外族侵略、國將不國的時候,總有幾個大或小的漢奸,媚外賣國,將領土拱手送人……觀此而不扼腕而嘆,奮臂而起,是無人心也……我們只有大聲吶喊:“《山河破碎》了,《還我河山》吧!”
7月底,29路軍撤出北平,易俗社隨軍行動不便,只好留在淪陷的北平,張自忠將軍親自出面安排,為解決其生計,29路軍撥出?畲娣旁谕鈬y行里,張將軍還特別托付“三會”(梨園、商會、教會)護佑,最終易俗社安全撤回西安。
總共編了500多出戲
易俗社一直以“開發民智、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李桐軒、孫仁玉、高培支、范紫東等先生不僅是辛亥革命的戰士,且都是學貫中西的飽學之士。
戲曲界近來流行一句話,叫“出人、出戲、走正路”。論“出人”,易俗社在解放前37年中,有600多名學生分布西北五省戲曲重地。論“出戲”,在這37年中,竟編寫出秦腔劇目500多本,不乏傳世佳作。在這些劇目中,僅李、孫、高、范等人的劇作就占了半數以上,易俗社高產作家首推孫仁玉,他創作的劇目多達140余種。
易俗社歷任社長中,高培支任職最長,三上三下,一生創作劇本近50種,在描寫世態人情方面有獨到之處。
范紫東是易俗社成就突出的作家之一,創作大小劇目68種,他創作的《三滴血》曾拍成電影,兩度轟動北京舞臺。
舊北京有句話,叫“與人不對,拴班起會”,意思是要害誰,就勸他組織戲班和堂會,時間長了,準叫他傾家蕩產。清末北京的王府因拴班起會而敗家者,頗有人在。戲班經營艱難,為此,易俗社《章程》規定捐助千元以上者,即可被選為名譽社長,千元以下者,亦給各種獎勵和榮譽。因為沒解決好經濟問題,榮春社、鳴春社等京班后來都先后關門,而易俗社雖幾度面臨絕境,卻頑強地生存下來。
在“西安事變”中立功
在“西安事變”中,易俗社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趙壽山將軍回憶,12月8日,張、楊商定扣蔣,12月9日卻發生一場誤會,特務營長宋文梅誤以為要提前行動,當時張學良、楊虎城正陪南京來的軍政大員在易俗社看戲,他們利用精彩的劇目,轉移了對方注意力,及時平息了事端。12月9日當天,楊虎城的指揮位置就設在易俗社。
12月11日,楊虎城又請蔣介石侍從人員在易俗社看戲,他們回臨潼時已半夜,不到3小時,便發生了“事變”。易俗社兩天八小時的盛大演出,起到了“掩人耳目”的作用。
在張學良的手下,蔣介石也有坐探,比如曾擴情,是黃埔一期的老大哥,蔣介石手下 “十三太!敝弧N靼彩伦兦叭巍拔鞅苯丝偂闭柼庨L,名義上是張學良將軍的部下,實際上暗中監視,可連他這樣的情報老手都被瞞過,可見易俗社的貢獻確實不小。
遺憾的是,這一史實在許多有關易俗社資料和研究文章中均未提及。《易俗社七十周年編年紀事》僅在“1936年12月”條目下作出了“趙松崖新編《左寶貴》、劉迪民排、宋鐘華等演出”的記載,可能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已被銷毀。
易俗社同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劇目和演員的名氣不僅譽滿三秦,在國內戲曲界也是勁旅。今天看來,利用易俗社掩護軍事行動,是一步妙棋。
分享到: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子,他們有最純真的情懷和最純潔的心靈,但他們卻在社會大發展中…[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