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在西安市區住,相隔10里7站路,夫妻二人卻分居28年整,妻子和娘家媽帶老大、老三住,丈夫和母親帶老二、老四住,28年里一家人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團聚。因為他是黨員值得托付終身
“可能你們年輕人不理解我們那時候的婚姻!”昨天,在西安科技路社區,79歲的劉天福對記者說。他老家在河南,5歲時在父母挑著的擔子里逃荒到西安自強路附近,19歲參加工作,在東門外的搪瓷廠當工人。
比他小兩歲的喬清芳也是河南人,父親去世早,母親是小腳,她一邊忙干活一邊上學。1956年來西安幫姐姐看孩子,隨后在省印刷廠的招工考試中獲第一名,做活字排版工作,字是反的,字在架子上,她一小時要排1670個字。300多工人中有3個未婚姑娘,本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沒想到都外嫁了。師傅教的徒弟中,我學得最快,師傅看好我,還給我介紹了對象。”喬清芳說,先拿照片看了后覺得長得不咋樣,不過她還是決定見一見,主要看人品。
見面時,兩人一起吃飯,她習慣性地胳膊放在桌子上。“他說你看桌子上很臟,這并沒有讓我覺得難堪,反而讓我刮目相看,因為一般人不會這樣明著說,我覺得他是個細心、實在的人。”喬清芳說,除了這一點外,她決定和他交往的另外一個理由是:他是黨員,那是非常光榮的身份,讓人信賴的一個詞,值得托付終身!“雖然未來的婆婆說,我文憑高,上了初二,他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但是我說沒有文化不怕,有技術就行,更何況他是黨員。”1960年,他騎著自行車,她坐上三輪車,他把她娶回家。相隔7站路夫妻分居28年
婚后他們有四個孩子,她住在西北三路單位附近的宿舍,12平方米大,娘家母親也住在這里,幫她帶老大和老三。他住在東門外的單位宿舍,32平方米大,母親住在這里,幫他看老二和老四。兩個人白天都忙上班,上班、學習、開會經常都是10小時以上,都是既當爹又當娘。
都在西安市區,都離城墻根不遠,大約10里7站路,卻在長達28年的時間內,兩人兩地分居。“因為兩邊都有老人,還有四個孩子,兩邊的房子都特別小,一家人在一起住不下,只能委屈自己,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反而更加惺惺相惜。”對夫妻倆和孩子們來說,最盼望的日子就是周末的團聚,一家人一起吃飯。
“那會兒日子過得非常緊張,為了節省1毛錢路費,我帶著孩子先走一站路,然后再坐剛好是1毛錢的車程,提前一站路下車,步行到他那里。”喬清芳說,直到1988年,一家人才住到一起,他做早飯,她做午飯,晚飯由兩個人一起完成。文/圖首席記者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