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兩“70后”縣委書記調任山西,近段時期引起廣泛關注。在地域遼闊的行政管理范圍內,垂直領導體制下的干部遴選,歷來是國家政治和吏治中的難題,我國實行異地調任意在回避關系網、人情網,避免腐敗,但以往深入到縣級崗位層面的情況并不多見。
省級班子人事變動 異地調任較頻繁
領導干部異地調任,以往在省級班子等高層實踐中較多見。尤其是十八大后的兩年多來,伴隨反腐“打虎”和地方高官調動,去年開始,國內省級黨委常委班子迎來密集人事變動,異地調任情況顯著。
通過公開信息觀察,去年8月,省級組織部長異地任職集中。媒體報道,截至當時,除湖北、安徽、黑龍江三省原組織部長調任他職呈空缺狀態外,29位省級在任組織部長中,有25個都是外省或中央調任。專家分析中央加速省級組織部長異地調任,釋放出中央防范用人腐敗、志在斬斷裙帶關系、朋友圈子的矚目信號,意義不同尋常。
跨省調任縣級官員 不多見
相比之下,跨省調任縣級官員情況非常少見。“中西部地區之間縣級干部跨省調動并不多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應松年表示,“此前曾有重慶、貴州等西部省份從東部沿海省份選調縣級干部的先例”,但通常只安排援疆、援藏干部。
當年貴州、重慶等地從東部省份引進縣級官員,目的在于利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經驗,幫助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而山西此次引進“援晉”干部,則被解讀為,主要為幫助重建“塌方式腐敗”之后的基層政治生態。
十八大以來,山西11個地級市中,有5名市委書記、2名市長落馬,此外,國土資源廳、環保廳、交通廳、煤炭工業廳、省地質勘察局、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多個省直機關的一把手,也先后被調查。
經歷“系統性、塌方性腐敗”后,山西官場亟待補缺。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反腐過程中的一個困難就是選人用人”,并透露該省一度省管干部空缺300多人。
周邊省份所選“援晉”干部多年富力強
近期,齊海斌由陜西調任山西懷仁,被寫為山西從外省調入縣委書記第一人。一段時期內,山東臨沭縣縣長胡勇調任山西左云縣委書記,河北石家莊市橋西區區長張晉調任山西陽泉市城區區委書記,還有我省鳳翔縣委書記趙新年調任山西澤州縣委書記……另有3名新近履新縣委書記也從山西周邊省份選拔而來,被媒體和專家稱為“援晉”。
梳理發現,這批“援晉”縣委書記以“70后”為主,經歷過多崗位歷練,年富力強。例如,曾在陜西省科技廳、寶雞國家高新開發區等單位工作過的新任澤州縣委書記趙新年,只有39歲。齊海斌43歲,擁有陜西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曾擔任咸陽市楊凌示范區團工委書記、楊陵區委副書記,永壽縣委副書記、副縣長、代縣長、縣長等職,調任山西前,在永壽縣委書記崗位工作正好4年。
本報記者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