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
網絡通訊催生新型鄰里交往方式
不過,在傳統交往方式受到冷落的同時,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原本冷淡的小區鄰里關系卻在虛擬世界里變得熱絡起來。如今不少小區還未交付使用,住戶們就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聊到了一起,每天都有不少住戶發言,探討收樓注意事項、購買裝修材料、設計房屋裝修風格等問題,有不少住戶已經約出來見過幾次面了。
城南御城龍脈小區很早之前就有了業主微信群,最開始人數只有幾十人,至今已有200多人。業主趙先生告訴記者,就在這個周末,他們小區的微信群中有業主號召大家在小區內自發組織一場烘焙手工活動。倡議馬上得到了業主們的響應,有人免費提供場地,還有人免費提供原材料,業主們“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格外讓人暖心”。
“網絡交流是趨勢,現在多數小區都有QQ群和微信群,鄰居間不認識,但在QQ群里卻可以討論很多小區的共同問題,這樣既保護隱私,又能交流、解決問題。”趙先生說,今后,鄰里之間“圈子式交流”會越來越多,比如跳廣場舞的人、打太極拳的人、帶小孩的人等,相互之間會很熟悉。
專家
當今社會更需要鄰里互助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市民表達出這樣的疑問:現在我們為什么要認識鄰居?意義在哪里?市民黃先生就說,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親人、同事、好友,想見面隨時都可以,好像沒有和鄰居交往的必要。一是不知道為什么要聊天;二是不知道該聊點什么。葉先生也認為,生活中遇到困難可以找物業,110、119、120、114等社會各類服務熱線與機構都很齊全,幾乎能滿足和解決生活中的任何需要與問題。
對于這一現象,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組長石英指出,鄰里之間相互陌生其實屬于城市病的一種表現,城市人一方面出于“不要同陌生人說話”的保護心理,另一方面因為居住環境復雜,居民社會背景各異,導致鄰里間共同語言的減少。
“新的鄰里關系要彼此尊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人們現在多以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社區可以多組織社區晚會、社區美食節、社區廣場舞等活動,發動志愿者進社區,聯絡大家感情。在當今老齡化社會愈發嚴重的情況下,和睦互助的鄰里關系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溫暖。”石英說,其實在客觀上,很多事情非常需要鄰里互助,因為鄰里間具有區位相近的自然優勢。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謝斌實習生張晴悅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