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依然是果農優勢產業

  “每斤蘋果的生產成本大約就是一元錢,按今年行情不好的價格每斤賣兩元多,就是對半利潤呀,咱農民在哪能找到這么好的營生。”節令已經過了大雪,一天比一天冷,黃陵縣上常村的劉潤民老漢在傍晚時分依然在自家的果園里忙碌著。在他的周圍,不少果農也忙著修剪果樹,清理果樹身上的枯枝老皮。果農們說,之所以這么對果樹精心管護,就是因為今年的蘋果還是沒有讓他們失望。

  劉潤民10年前經營大貨車,“出了個事情,賠得我就沒翻起身。畢竟搞運輸投資太大。”回到家后劉潤民重新經營起了蘋果園,再沒改過行,“年底一算賬,感覺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我家6畝地,每年最少純收入4萬元,這樣一算,我和我老伴在城里都算是拿高工資的技術工了。”在劉潤民看來,“純使用有機肥可能費用會高一點,但是蘋果的收購價格會高出兩毛錢以上,另外晚摘的蘋果收購價會更高。以套袋為例,優生區蘋果套的是紙袋,每個袋子1毛錢,而非優生區則是塑料膜袋,一個價格不到一分錢。”

  前年黃陵縣給幾個鄉鎮的果農下發了防雹網,在今年讓劉潤民等果農一下子感受到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我們幾個村子冰雹小,幾乎沒受什么損失,蘋果價格因此每斤提高了兩元錢。”

  西安北關和南郊幾家水果超市的店主告訴記者:2015年蘋果銷售整體不如2014年,但幾種高端蘋果銷售量基本和2014年差不多。“你像這個12個裝的90洛川蘋果,最便宜的也賣90元;24個裝的70蘋果,批發價50元一盒,零售價最少60元。每天要走幾十盒。”店員告訴記者:名優產地、品相好、口感佳的蘋果在市場上依然受青睞,價格打折并不大。

  “今年陜西蘋果的總體銷售比去年慢了5%,但卻比前年快了2%。我省蘋果依然是大農業中最好的產業,經濟效益高于糧食,經濟風險低于畜牧,市場周期小于林業,帶動輻射作用為一比十,既富民又富省。”省果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蘋果產業協會產業經濟專家陳瑞劍表示,各產區需要優化生產布局,科學劃分矮化與喬化,以及早中晚熟果品的生產布局;二是優化市場布局,大力開拓國際鮮果市場和國內果汁市場,積極探索“互聯網+蘋果”的現代銷售模式;最后還要合理引導鮮食消費和加工消費的市場需求,加強蘋果加工品的多元化開發,均衡消化不斷增長的產量,穩定市場預期。

  文/圖本報記者孫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