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2015年12月23日,有60年歷史的小寨新華書店包裝后重新開業,新開業的書店在原有圖書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自然時尚的元素,而且還取了一個洋氣的名字“新華里coffeebooks”。不僅如此,新華書店還宣布將入駐大唐芙蓉園南門對面的芙蓉新天地,今年5月份開業,營業模式也與過去的新華書店不同。
盡管在網絡閱讀的沖擊、人們閱讀方式逐漸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過去一年當中,除了新華書店,西安還有不少的獨立書店、書吧誕生。連年遇冷的實體書店也看似到了“回暖”的階段,然而真的回暖了嗎?
連續幾日來,記者走訪了西安市內多家傳統和已經轉型的實體書店,得出的答案卻似乎沒有那么簡單。的確不斷有新的書店開張,但這種暖意有多大程度能被感受到,能否成為常態,考驗的不單是實體書店的盈利模式是否可行,還有經營者的轉型決心。
面對巨額租金壓力 萬邦停業搬遷
現如今,手機通訊發展迅速,堅持閱讀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困難,逛書店這種事就更顯得奢侈了,然而在愛書人的眼中,書店就好像一座烏托邦,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作為全國民營書店的典范,萬邦圖書城曾被書友評選為“一生必去的書店”,它曾無數次的出現在愛書人的筆下,它的人文氣息、文藝范兒讓愛書的人奔走相告,與其說是書店,倒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圖書館。
在這里,舉辦過讀書會簽售會,開過書法教室,順應潮流地賣起了咖啡,也做過一些小型的民謠演出等等,然而2015年12月1日,萬邦圖書城舉辦了在小寨的最后一場活動,同時正式宣布了書店將停業的消息。因為租金的壓力,萬邦的新店將遷往長安區。
在西安,小寨是一個公認的黃金商圈,也是南郊大學林立的教育區。2004年,為了尋求一個獨立、安靜的氛圍,萬邦圖書城從鐘樓方匯搬到了小寨東路,其門口掛著的老馬車轱轆寓意學富五車頗具特色。
然而12年之后,萬邦卻面臨搬遷,最不舍的還是萬邦品牌創始人魏紅建,“這是萬邦的第一家店,但面對巨額的房租壓力,不得不搬遷。”
2015年12月3日,剛剛宣布停業的萬邦書城的牌子已經被拿了下來,但關中大書房的牌子還在。走進這千余平米的關中大書房,放眼望去,這里沒有教輔書,文史哲書籍被歸類劃分后,有“茅盾文學獎”類、“女性讀物”類、“臺灣書系”類、“中華出版局”類等,甚至可以找到考古集成、洛陽陶俑、中醫古籍等冷門書籍。
這里隨處可以席地而坐,這也是鐘愛讀書的書友們最割舍不了的地方。一樓通向二樓的寬敞木制臺階上,隨便拉來一個坐墊便可以讀書,二樓主要是折扣區、咖啡茶點區,還有書法區。
其實早在幾年前,房租的壓力就已經開始顯露,魏紅建說,“最早到這里每月的房租是40元一平方米,后來漲到了60元,去年漲到了90元。”以1000平方米面積大概估算,12年間,每年房租從48萬元漲到72萬元,2014年又漲到了108萬元。
“2014年就已經非常艱難,因為人文定位書店給讀者留出了很多空間,這些空間帶不來效益。”魏紅建惋惜,而且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沖擊很大,書的利潤越來越薄,一年的時間,萬邦虧損了至少五六十萬元。他認為,運營成本過高、網上書城分流比例大、圖書定價機制未建立是虧損的主要原因。
西安書店經營狀況調查:幾乎都在虧損
萬邦的停業、搬遷讓不少人扼腕嘆息,其實早在幾年前,萬邦就一直處于虧損的情況,在困境之下,有人退出,也有人選擇堅守。
位于西安解放路的書林,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圖書批發市場。這里的書商大多經營書店已數年,歷經搬遷定于此處。
1月17日一大早記者來到解放路的圖書批發市場,臨街的三家店面不斷地把整齊的教輔書堆在板車上,一摞一摞核對要配送的書店或者學校地址,“這些都是教材,批發價統一都是五折。”店員邊放下一摞書邊說。
走進市場,這里一共有4層樓,但幾乎一大半書店都已經關門停業了,還在營業的店面,幾乎全部都賣的是中小學教輔、公務員復習資料以及一些地圖、字帖等等。走進三樓的一家書店,像一個小型的圖書館,盡管有部分的小說、文學讀物,但大部分陳列的都是小孩讀物,“這些年圖書行業不景氣,如果不是靠著教輔賺點錢,早就經營不下去了。”正在提貨的工人說,“主要靠的還是批發,量大。”
從解放路書林離開之后,記者來到位于端履門的鐘樓書店,這里曾是西安地區唯一的書店和西北最大的書店,創建于1953年,于2008年3月搬遷至端履門十字西南角。
鐘樓書店也有5層,每一層銷售的圖書種類不一樣,包括有哲學、社會科學、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文學藝術、文化教育、攝影、音像制品等,當天是周末,然而書店卻遠不如旁邊的商業區熱鬧。
這里的書全部是正價銷售,但購買的人并不多。“買的最多的還是字典、字帖等工具書,還有教輔類的都賣得很好。”一位店員說,“來書店的都是看書的多,買書的少,一些文件類的東西反而賣得很快,都是單位來幾百幾百地買。”
從一樓到五樓,聚集人氣的,全部是中小學兒童讀物,還有教輔區。在2樓記者看到,文學區最顯眼的地方,寫有暢銷圖書、銷量冠軍等字樣的書架,盡管是周末,不少學生已經放假,但光顧這里的半小時內也不足5人。
該店員透露,2015年全年鐘樓書店的營業額是600多萬,相比2014年下滑了50多萬。
蝶變的書店 經營模式各有千秋
其實傳統的實體書店面臨困境,過去幾年當中,早已算不上什么新聞。“人們閱讀習慣和方式的改變、數字出版和網絡書店的迅速發展、經營成本的逐年增加,使實體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虧損也在較長時間以來成為常態。”魏紅建說。
盡管2013年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如免去增值稅、撥款資助,最大的敵人——圖書電商并未老去,其低價牌、促銷熱養成的網購習慣不可能輕易撼動。
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西安市實體書店主要由國有新華書店、國有郵政書店和民營書店三大板塊構成。截至2013年底,西安市共有實體書店1214家,其中民營書店約占全市總數的80%。
然而在過去的十年里,有將近5成的民營書店都關門倒閉,一時間,實體書店的淡出似乎成了時代的趨勢。看的人多,買的人少,讓實體書店變成網絡電商的免費體驗店。線下體驗,線上購買已形成了一種獨特而又殘酷的風景線。
盡管如此,2015年12月23日,有60年歷史的小寨新華書店包裝后重新開業,新開業的書店在原有圖書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自然時尚的元素,而且還取了一個洋氣的名字“新華里coffeebooks”,無論是新增添的無線網絡覆蓋,還是公共閱讀區域,都使得這間傳統的書店更加時尚和人性化。
與此同時,新華書店還宣布將入駐大唐芙蓉園南門對面的芙蓉新天地,今年5月份開業,營業模式也與過去的新華書店不同。“新包裝的新華書店,都不僅僅只售賣圖書,還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以書會友的活動,舉辦讀者見面會、文化沙龍,吸引更多的讀者重新回歸實體店。”
同樣在轉型,卻又模式不同的,在西安還有“今日閱讀”,空間不大,三家店全開在商場里,然而書籍卻只占了店面的三分之一。在南二環凱德廣場的今日閱讀店里,門口暢銷書推薦處擺放了許多書籍,進入書店,幾乎賣的全是文具、書簽、書包等書衍生出來的附加產品,另外一邊,全部是咖啡店,喝咖啡的顧客可以免費閱讀店里的任意書籍。
“這也是一種經營模式,傳統的實體書店再想立足,已是不可能,所有的書店都在尋找轉型。”魏紅建說,“西安近幾年來,書店并沒有少,還不斷的有書店開業,但大都處在和市場博弈的階段,都在尋找一些新的出路。”
傳統書店向公共服務空間的轉變
互聯網來勢洶洶,所有傳統行業被倒逼著向它靠攏。實體書店更是在電商的打壓之下喘不過氣來。數據顯示,2014年網上書店出版物銷售額達到279.5億元,僅當當、京東、亞馬遜就銷售了124億元,比全國127家大型書城的銷售總額還多。
瀕死之際,一些實體書店找到了“復合經營”的盈利模式,書不再是書店的主角。“而與其他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轉型升級不同的是,實體書店恰恰是利用了互聯網電商缺乏書店購物體驗、用戶粘性的短板,將其他傳統行業打包進入文化空間,將人流變現,實現回暖、盈利。”魏紅建認為,如要打通重生的最后一里路,還需要經營者自身理念與才能的升級。這似乎又是互聯網時代所有傳統行業轉型的共通點。
“用最早的靠圖書銷售的售賣來維持經營已經不再現實。”魏紅建說,必須是靠提供閱讀來吸引人氣,以及與書相關的創意產品的銷售,來維持書店的經營,像咖啡、茶品以及相關的東西,都會是一種利潤。
談到未來實體書店的發展,魏紅建說道,“未來將是純粹售賣圖書的空間,轉變為以圖書為基礎的一個新的銷售平臺和公共服務空間。”
文/圖本報記者李夢倩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