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構成了對“新長安大軸線”進行點評的主要背景。在研討會上我也代表方塘智庫對該軸線的價值進行點評。就目前西咸新區提出的“新長安軸線”,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價值維度給出思考,并希望能夠對下一步軸線地區的具象化打造帶來啟示:
第一,人文軸線,尋找大西安和關中地區時空交錯下的秩序感。所謂“先造秩序后造城”,應該將這一軸線放在宏大的歷史時空下來進行審視和文脈發掘,將其放在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未來維度下綜合考慮,用空間與時間對話。這對這一點判斷,目前關于軸線所做出的“回到原點、再造秩序”的提法,以及目前提出的五個節點建筑的設計方案,顯然已經有了考慮,可以進一步挖掘和完善。
第二,自然軸線,將關中山川形勝整體性納入新長安城市格局中。一方面,在此軸線思維統籌之下,使得關中地區的城市化整體體現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
另外,作為一條南北80公里長的軸線,可謂一提出就風華正茂,注定在世界城市營造史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一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統籌考慮“歷史文脈、山水格局、現代規劃理念”抽象出一條超級城市軸線,在我們看來,這既有現實的偶然,又有歷史的必然,可謂大西安之幸事,接下來針對軸線地區空間重塑的需要進行適當存量項目的清理騰退,宜早不宜遲。
第三,視覺軸線,讓古典主義的對稱美學貫穿于大西安的整個城市空間里。這一軸線的提出,從更大空間內實現了對現有西安、咸陽和西咸新區地區城市視覺秩序的再思考,這條跨時代的直線延伸的城市軸線給這一地區帶來清晰、明快的視覺感,將成為作為國際歷史文化名城的大西安一個新的城市視覺形象。
第四,城市群軸線,用一座新興的城市來回應全球政經秩序的重構。考慮到空間的包容性,這一軸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軸線,其實是關中城市群的軸線。關中城市群作為國家層面所規劃的中國城市群之一,對外開放和對內維新成為必然,在全球政經秩序重構中越來越變現為以城市和城市群為平臺的背景下,包括關中城市群在內的中國主要城市群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支撐點,并打通國家整體戰略以參與全球對話。
那么,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關中城市群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價值值得關注,在灃渭交點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能源金融貿易區,關鍵詞選擇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在這一地理、文脈原點上,通過一座新興城市的營造,將成為大西安和關中城市群連接東西對話世界的窗口。
第五,產業軸線,重新觸發大西安地區產業集群布局的整體性思考。除了已經啟動大規模新建的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對于大西安這個素有中國“文化首都”之稱的都市而言,我們認為其文化產業和文化影響力并沒有達到其應有的高度。現有城墻及城墻內部地區的發展,雖然之前進行了戰略性功能調整和資源疏解,但我們認為依然不夠,這一地區可以基于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更純粹的發展戰略定位和產業深耕。
不僅如此,這一新長安軸線的提出,我們認為更具價值的是這一軸線背后所代表的對大西安乃至關中地區的發展定位的協同意識,基于此,可以系統性梳理區域內產業集聚,對包括西安高新區、曲江新區、西安經開區、古城區、三星城片區、咸陽,以及西咸新區內形成幾大片區進行整體思考,從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對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進行思考和規劃。這樣才能從產業上對接這一世界級的城市軸線規劃。
第六,東方軸線,見證東方文明在全球城市時代的價值回歸。脈貫天地中,古今長安城,在歷史上,長安城曾以一個整體的城市形象反復出現并流傳于西方文化對東方的表達中,并有被整體模仿的案例出現。那么,在新的中國復興的歷史背景下,大西安應該找到其在中國與世界新一輪對話中獨特的角色扮演,顯然,單靠現有西安的城市存量是不夠的,必須要統籌考慮增量和存量的融合發展問題,這時候,“新長安軸線”以超越一城一地的視野,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為大西安和關中地區城市發展提出了一套有形和無形協同思維和規則,這為大西安整體性參與全球對話提供了新支撐。再加上軸線空間內對包括“五星連珠”在內的充滿東方哲學式思考的規劃設計,接下來就是如何從多元價值角度真正的用好這一軸線了。
城市和軸線的關系正在變得越發復雜但有趣,尤其是在關中地區,都城多次遷移,且基本上都遵循了軸線營造法則,發展到今天如果完全立足于歷史和現實找出一個該地區的整體軸線,不但困難而且可能因為缺少未來感使得價值不大。這次西咸新區嘗試面向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時間維度以及關中地區總體山川形勝的空間維度,以地區整體復興和重回東方的自信發布新長安大軸線,值得激賞。
當然,爭論和分歧在所難免,下一步需要做多維度的系統詮釋。
新區新城的邏輯
新區新城,其命維新。以國家級新區為代表的中國新區新城的開發和建設,不但承載著對中國美好城市空間增量的想象,亦承載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制度變革的想象。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