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寶雞訊(記者程風)近日,一張清代光緒年間的“刑部執照”在岐山縣現身。經文物專家認定,該執照實際就是百余年前買賣官銜的一個證物,對研究清代科舉、用人制度及歷史沿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這份“執照”是收藏人于安君在朋友送給他的一些古代地契中發現,上面記載內容為“刑部為遵旨事據俊秀曲留根陜西乾縣人年三十七身六尺面黑須今遵例報捐七品銜庫平銀捌拾五兩所捐銀兩于光緒四年二月初三日由刑部京捐訖相應換給執照以杜假冒須至執照者……”等87個字,并蓋有鮮紅的正方形刑部大印,落款為光緒四年三月。

  據研究歷史的文化工作者楊學琴介紹,這份距今138年的“刑部執照”,實際上就是古代的買賣官銜憑證,叫捐納也叫報捐,花錢買來某一級別官銜只是享受了這一種榮譽,古時候大戶人家光宗耀祖而并非真正的官職。這種捐納(買賣官銜)在秦代就有,由于清代晚期財政困難,加上各種天災、軍需等大量的花費國庫已無力承擔,有明確的律例規定可以靠捐納和報捐來彌補經濟,而律例規定管干部的吏部官員不能捐買,管教育、科舉考試的禮部官員不能捐買,尚書、侍郎這一級不能捐買,其余均可以捐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