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首單回貨抵達西安港“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首單回貨抵達西安港

  本報記者 張權偉

  “長安號”迎來首次載貨返程。在4800公里的“絲綢之路”上,滿載2000噸油脂的“長安號”,經過7天6夜的疾馳,于3月26日10∶35抵達西安港。而在這背后,有著陜西企業對于走出去的渴望,也有著西安國際港務區背后的支持,更有中省市諸多部門的積極協調和配合。

  怎樣把一批油脂從哈薩克斯坦帶到古城西安?在大多數沒有從事過國際貿易的人看來,這應該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境外付錢提貨,然后過關直接運回到西安即可。但是,簡單的表象背后所隱藏的,往往是專業細致、條理清晰的分工合作,更何況,這是陜西企業第一次經由“長安號”——同時也是它的第一次——實現貨物的跨境回程,這之間牽涉到的部門之多和程序之繁雜,可想而知。

  3月26日10∶35,歷經4800公里的長途跋涉,運載著2000噸哈薩克斯坦上好油脂的“長安號”終于抵達西安港,順利完成首返任務。于是我們也有了梳理的契機,去回溯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唯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被參與其間的人所感動,才會真正地感受到在這數千噸的油脂背后,西安國際港務區這一中國內陸第一港所蘊藏的責任和機遇。

  1 “這么好的糧油,應該讓國內人民也品嘗到”

  這是一個有關兩個故事如何發生交集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起始地,是距離古城西安數千公里之遙的阿拉木圖。2015年5月21日,第十三屆哈薩克斯坦-中國商品展覽會在這座中亞最大的城市開幕,來自西安國際港務區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賈合義是陜西省唯一參展的糧油企業代表。正是在阿拉木圖的那次出差途中,他看到了打破愛菊集團發展瓶頸的機會。

  賈合義發現,哈薩克斯坦農業種植生產加工水平雖相對落后,但這恰恰保障了其油脂油料綠色、無污染、非轉基因的好品質,這正符合愛菊集團追求高品質原料的要求,同時也符合當前國人健康消費的理念。他覺得:“這么好的糧油,應該讓國內人民也品嘗到。”

  無獨有偶,哈薩克斯坦的糧油企業也希望通過鐵路,將自己國家無法消化的糧油銷售到國際市場上去。阿拉木圖油業責任有限公司總經理帕維爾·謝利萬諾夫說:“哈薩克斯坦糧油產量大,但市場比較小,所以一直把精力放在用來發展出口貿易上。”

  一個在找原料,一個在找市場。基于“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所搭建的平臺讓兩國本不相識的企業家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彼此。經過多次協商,愛菊集團決定從哈方首次進口2000噸油脂,為以后的深度合作進行探路。就這樣,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愛菊集團和哈薩克斯坦的企業以最快速度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

  然而,這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知道,在這之前陜西還從沒有直接從哈薩克斯坦進口過油脂,用哪一種方式運輸,是用集裝箱運還是油罐運、這類東西能否過得了中方的質檢、怎樣能夠快速通關等等。這些事情,無不需要國內各相關職能部門和企業的密切配合。

   2 “有困難找我們,國際港務區全力做好服務”

  第二個故事的起始地,發生在中國腹地,這里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卻成為了中國內陸第一港,沒錯,它就是西安國際港務區。

  自2008年成立之后,西安國際港務區這一批人牢牢把握住了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一帶一路”等重大歷史機遇,率先在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內陸港”模式,實現了“港口內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的宏大構想,使陜西、西安真正步入了“港口時代”。

  愛菊集團,正是國際港務區里實現華麗蛻變的一家企業。作為一家擁有80多年歷史的老品牌,愛菊集團落戶國際港務區之后,其發展蛻變速度驚人。這個傳統的糧油企業,借助西安國際港務區大平臺,在短時間內,升級為由世界一流現代化生產設備裝備起來的先進加工企業,產品通過電商營銷網絡遍布全國,“采購銷”延伸到“一帶一路”國家的大公司……正是在國際港務區打下的雄厚基礎,讓愛菊集團有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底氣。

  自家的企業如今不僅想“走出去”,更想“引進來”,怎么辦?作為“娘家人”的西安國際港務區自然不能袖手旁觀。在得知愛菊集團的采購計劃之后,西安國際港務區馬上幫其開始了政府層面的組織協調工作,正如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港口與口岸業務推進局副局長白秦濱對愛菊集團所言的一樣:“有什么困難,都可以隨時來找我們,我們全力以赴做好服務!”

  就這樣,兩個故事開始發生交集,而交集的第一個點,便是“長安號”。

  3 “長安號”吹響回程號角

  新筑鎮,漢代時位于漕運渠南側,由于地處渭河渡口,自古以來便是物資集散地和南北交通要沖。隨著2010年底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建成啟用,新筑站再次成為西安與外界交流的一個關鍵詞。2013年11月28日,首趟西安至阿拉木圖的中亞國際班列——也就是后來被人熟知的“長安號”便從這里發出。

  事后回想起來,如果沒有“長安號”,賈合義也一定有辦法將數千噸的油脂運回到國內,比如先走鐵路,再走海路,最后再走鐵路到西安。然而手續麻煩不說,時間也拖得太長。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可就是金錢。想省時、省力、省錢地將貨物運回來,怎么辦?“長安號”映入賈合義的眼簾。

  “事實上,我們和‘長安號’之間,可以說得上是一種互相成就的關系。”愛菊集團國際部部長李琳如此評價二者之間的合作。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還得從“長安號”的開行和運營情況開始說起。

  從“長安號”開行的第一天,就有人不斷地追問有關它的回程問題。但運行以來,“長安號”一直對中亞地區以出口為主,運輸資源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尋找、組織回程貨物,實現“長安號”的“有來有往”,一直也是西安國際港務區最近這幾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而開行的“長安號”,就這樣成了雙方合作的載體。

  4 中鐵集開啟史上最長項目

  在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集)西安分公司副總經理代漢生的印象中,還從沒有哪一個合作過的具體項目,可以斷斷續續地達8月之久,從夏天到冬天,再從冬天到春天。

  與中鐵集做過的其他項目不同的是,跟愛菊集團的此次合作,是中鐵集西安分公司主動找上門的。據代漢生回憶,2015年7月4日晚,他通過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知道愛菊集團要從哈薩克斯坦進口一批油脂。簡單的溝通后,7月5日下午,雙方便對接上了。

  說來容易做來難。真正做起來之后,代漢生才發現這個項目的耗人之處。其中最難的地方莫過于關于中哈兩國鐵路間的技術、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溝通。“只有把上述問題統一到一個點上,才能確保整個列車運輸過程中的絕對安全。”代漢生說。好在,最后這些問題,在中哈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都尋求到了解決的辦法。

  等到真正裝貨的時候,哈薩克斯坦已進入了冬季,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情況下,中鐵集的人手把手地教對方如何裝貨。有一次,代漢生想讓員工用手機拍一張現場圖片發到他的微信上,結果等了半天也沒等到。事后才知道,那位員工剛掏出手機來,手機就被凍死機了。

  “為什么我們要用這么長時間去做愛菊這一個項目,就是看到了愛菊集團的潛力,感受到了來自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才有信心將這件事做下去。”代漢生說,中鐵集總部給這次項目的定位就是全力以赴、不講條件、必須完成。

  據代漢生介紹,接手愛菊集團這個項目之后,最近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跟他們接觸,都想借著“長安號”和“海外陜西”的政策一起走出去。

   5 主動攬責,為企業保駕護航

  如果說在國外采購油脂,找鐵路公司和集裝箱運輸公司合作都屬于這次“長安號”回程的“硬件”部分,那么接下來需要溝通協調的,則屬于“軟件”部分,是涉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食品領域的東西要入境,就得先過檢驗檢疫關。哈薩克斯坦的油脂雖好,但也不能例外。然而這次,“長安號”的通關,卻顯得快速得多。

  按照往常的慣例,當這批油脂通過國境線后,就必須先停下來接受新疆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檢查,待產品合格之后才準放行,然而,這樣的行程就意味著列車就得在阿拉山口停留很長一段時間。對企業來說,這又將是一筆不小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上述的整個入境過程本身跟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并沒有什么關系,但這一次,他們卻決定將這一部分的責任攬過來,為本省企業減壓。

  在“長安號”到來之前的3月8日,經過和新疆相關局室的現場溝通后,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對方達成協議:當“長安號”進入阿拉山口時,他們將在優先檢驗和加快檢驗兩方面保證“長安號”的快速通過。為了落實這一點,此次油脂檢驗采取邊境抽檢、班列放行的形式,將檢驗結果通報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由其實行后續監管。就這樣,陜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主動扛起了為企業產品質量保駕護航的責任。

  6 快速通關,西安港近在眼前

  在得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準許后,“長安號”在真正跨入國境之前只剩下一道關口了,那就是海關。

  與檢驗檢疫局一樣,為了“長安號”首返能夠快速通關,西安海關也為其啟用了新的通關制度。這批油脂一次性用了43個車皮,按照規定,它相應的就得有43個報關單。這對企業來說壓力也比較大,很容易影響通關的效率。

  為此,西安海關專程就回程班列通關一事與新疆海關進行了面對面溝通,最終確定使用艙單歸并模式,減少企業報關的時間,提高效率。

  艙單歸并為愛菊節省了大量時間。經過積極的協調,新疆海關特批愛菊的這批油脂沿用他們對大宗散貨的管理辦法,允許艙單歸并申報,把這40多個艙單歸并成兩個,按照兩項商品進口進行歸并,歸并成兩個艙單進行申報,這樣他只需要報兩張報關單。

  “要不然我想40多票單子光錄就要一天,再報一天,40多票單子電子審核快一些也要差不多一天時間。”西安海關現場業務處副處長王麗英說道。

  在辦理完通關手續后,“長安號”在3月20日下午的17時30分進入阿拉山口口岸換裝庫進行換裝作業。由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鐵路軌距不同,“長安號”需要在這個亞洲最大的鐵路換裝車間,用4臺龍門吊對其上43車86個集裝箱,進行近1個小時的“寬軌”“標準”作業。之后,它就像一只歷經千山萬水,終于看到了獵物的獵豹,不帶絲毫猶豫地跨越過茫茫戈壁灘和悠長的河西走廊,向著此行的終點——西安國際港務區沖去。在那里,它將完成最后的加冕。

  7 尾聲

  長路漫漫,但終有結束的時候。西安國際港務區,便是這次旅程的終點。兩年前,“長安號”從這里發出它西行的第一聲汽笛;兩年后,又是在這里,“長安號”像一位遠征歸來的勇士,帶著來自中亞的問候,載譽而歸。

  3月26日,當一聲響亮而又悠長的汽笛聲響過,“長安號”順利進站了,隨之而起的是經久不息的掌聲。新筑站站長張義站在等候人群的最前列,久久地望著它。在過去的5年多的時間里,他見證了這個車站在國際港務區支持下的快速蛻變,從他剛來時的一個四等小站變為如今的二等作業站,從一個只能辦理列車會讓的“直腸子”車站到現代的鐵路物流集散中心。兩年的遠行,多次的西去,讓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盼望“長安號”的返程。

  事實上,懷著這種心情的不僅僅是張義,還有一大早便守候在車站的所有人。西安國際港務區、西安海關、檢驗檢疫局、商務廳、發改委、口岸辦、中鐵集、西安鐵路局、愛菊集團和其他各界慕名而來的群眾,他們都懷著無比新奇和喜悅的心情見證著這歷史性的一瞬間。他們相信,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一個更加開放的陜西,正在不遠處等候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