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狀:石質文物的保護是世界性難題
“唐十八陵現存500多件大型石刻,石刻材質基本為陜西省出產的灰巖石材,其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易受淋溶;而咸陽地區降雨偏酸性。歷經1000多年,每座石刻都經歷了歷史的滄桑。”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在文物部門工作了多年,并負責主持過唐陵石刻保護項目的工作,對于戶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有著全面和系統的了解。馬濤說,保護石質文物與保護其他文物大不相同,它們大多存在于室外,無法與藏在恒溫恒濕博物館里的書畫古玩相比。日曬雨淋、酷暑嚴寒,風化難以避免,甚至在石質文物較多的歐洲也拿不出比較好的辦法。所以文物界都這么認為,石質文物的保護是個世界性難題。
據了解,目前針對石質文物的保護主要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物理方法,比如搭個棚、圍個柵欄、隔塊玻璃等等。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破壞文物的現狀,具有可逆性,但也有局限性,比如飛來峰滲水就沒法阻止。另一種是化學方法。比如在石像外層涂抹化學層。這種方法有的是隔斷了石質文物與空氣的接觸,透氣性差,有的則容易引起石質的化學反應。所以一般不到萬不得已,文保專家都不推薦使用化學方法。
“要保護田野石刻文物,第一步要進行考古調查,不是一兩尊石刻要做,是要把陵墓石刻全部找到。除了考古調查了解現存的石刻地底下埋藏的石刻,還要對其保存環境進行整治,像淹沒在農田里的石刻,現比周邊農田低,農地一澆水,肯定泡在里面,這對文物保護也不利。所以周邊環境也要進行整治。還有一些像石獅子一類的文物淹沒在農民的麥田里了,文物局沒有那么多錢,就采取租借農民土地的方式,給他們錢,不再讓耕種土地,就是為了保護田地里的石刻。”馬濤說,現在唐陵文物安全主要由文管所、文保員承擔,然而文保員補助很低,每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說老實話,全憑良心來干。好在現在國家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唐十八陵,現在是“十三五”文物局重點保護項目。
保護:“最小干預”讓文物保存“真容”
“最近網絡誤傳的唐陵石刻‘被洗澡’事件,就是因為網文作者缺乏基本的文物知識,想當然地把石刻文物表層風化造成的苔蘚、地衣、藻類、霉菌等微生物菌群有害病灶,當作古玩的包漿。”馬濤說,唐陵石刻文物體量大,重則有十幾噸二十噸,長期暴露在野外,由于自然因素(溫度、濕度、酸雨、生物等)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遭受著非常嚴重的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因此對石刻文物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要,但是也很有難度。針對唐陵石刻存在的病害,文保工作者一直遵循的是“最小干預”的原則,即已經被控制、不會再發展的病害保留原狀,但對于正在活動中的病害則采取有所干預的原則。乾陵石刻的清理即屬此類。
為加強對唐陵及乾陵石刻保護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陜西文物部門即開展了對唐陵石刻保護的前期研究、方案編制及報批工作。此后,乾陵博物館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對乾陵石刻進行了細致勘察,并制定了《乾陵石刻保護實施方案》,在報請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同意后,從2004年開始對乾陵石刻進行科技保護。
據了解,文保工作者在對乾陵石刻文物本體進行保護修復的同時,通過環境的研究和整治,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評估,從石刻的保護范圍、保護措施、保護展示等多方面考慮,對石刻周邊進行了環境整治,整治面積5000多平方米,使石刻形制更加清晰,布局更趨完善,陵園歷史環境風貌得到一定的恢復,同時避免了戶外石刻由于地基破壞對石刻威脅。
文/圖溫琳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