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石門古棧道

早期修復的古棧道

石門隧道與石門棧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古棧道遺跡本版照片均為李仁義攝
付軍峰 本報記者 沙莎
千百年來,關中平原與成都平原文化像山中的風沿著馬隊走過的道路以最艱苦卓絕的方式在溝通著交流著,這條道路就是秦蜀古道。目前申遺成為兩個地方人們的心結也是責任。
近日,本報刊發的深度調查《秦蜀古道申遺,應從“單打獨斗”轉向“抱團取暖”》引起社會關注會。記者從我省文物部門了解到,經過5年時間勘察,我省秦蜀古道家底已經摸清并形成文字性資料,為申遺打下堅實基礎。
從2009年開始,陜川兩省就開始合作,各自摸排古道家底,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但是,2014年5月始,四川省調整思路,啟動蜀道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工作,今年5月份,四川已成立由省長尹力任組長、住建廳為牽頭單位的蜀道申遺小組,目前,蜀道已進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預備名單。
對此,有專家認為,如果“申遺”缺失了擁有眾多古蜀道遺跡的秦嶺區域,蜀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將大打折扣。更有專家認為,我省如果調整思路,從申請文化類世遺轉向雙世遺。
1 陜西努力:歷經5年摸清古道范圍名稱
西安、咸陽、寶雞、漢中、安康5市24縣區、行程3000公里,這是我省文物工作者從2010年開始,為探尋秦蜀古道而付出的努力。作為申遺的第一步,摸清遺跡的范圍名稱,是擺在陜西考古工作者面前一道難題:那些存在于典籍中間的古道,經過數千年歷史風霜,還能走進現實嗎?
調查小組組長、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趙靜提起那段歲月,頗有感觸:“懸崖上的石坑,激流上的棧道遺跡,讓人一次次嘆服古人的智慧。”
隨著研究的深入,3000年來,這些對中華民族有著深刻影響的古道,一點點拂去塵跡,還原在民眾眼前——陜西段古道占整個長度的三分之二,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等7條道路,全長約3000公里,1500~2000公里秦蜀古道位于陜西境內。
古道沿線文物豐富程度也讓考古隊員嘆為觀止:古遺址、墓葬中有周秦漢唐的都城遺址及同時期帝王陵墓,二十四史中提到的歷史名人的墓葬,還有特色鮮明的古建筑與石窿寺。與中國其他地區同類遺產相比較,其特點是文物在歷史時期的等級地位較高,許多歷史上曾隸屬于皇家。
在調查的基礎上,文物部門又將8處蜀道遺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組織了周至老縣城、佛坪廳故城、留壩廳故城20余項蜀道遺產保護工作,作為文物的保護與發展又趟新路——路與人、與自然、與文化共生共榮數千年,這些遺存,全面地向后人傳遞歷史的信息。
讓考古工作者欣慰的是,他們的汗水換來的是對古道的基本還原——數千張圖張、數萬張照片、數十萬文字,完整地保存了古道的檔案。總頁碼達500余張的《陜西秦蜀古道遺產》(上下兩卷)也是經過5年大考后,陜西向世界獻上的一份高分答卷。
2 聯合申遺:陜川多地市意愿強烈
在我國,一個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經過以下幾項工作。首先,制定預備名單: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司(負責文化遺產部分)與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負責自然遺產部分)從全國遴選出具有潛力的項目,組織專家進行細致考察,根據考察結果制定預備名單并進行管理。經中國政府批準后,進入預備名單的項目需提前報告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都有專項議程討論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其次,編制申遺文本:文本的編制工作需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研究和論證,提煉其中“突出普遍價值”,這是評估世界遺產的重要標準。
第三,完善法律法規:與申報項目所在地政府共同進行法律法規的完善和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設計。其中包括接受國際考察和評估,向國際專家闡述與展示申報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和保護管理狀況。
最后,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時間要求,向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申報文本,進入國際組織的各項程序審核。
每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分配給每個國家的世界遺產名額基本為一個。而中國的預備名單中,預備名單里包含25項文化遺產,12項自然遺產,13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所以說每一個遺產名額都是非常珍貴的。
這一點學者專家們非常清楚,2009年,當時,鄭孝燮、葛劍雄、羅哲文、阮儀三等9位著名專家聯名向蜀道沿線的成都、西安、廣元、漢中、寶雞、綿陽等11座城市市長發出了《關于中國蜀道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及聯合申遺的公開信》。同年11月,在廣元召開的“2009中國蜀道·廣元國際論壇”上正式發起了中國蜀道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的倡議。到2011年9月,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與四川省政協、陜西省政協聯合主辦的“蜀道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活動在西安正式啟動,再到2013年秦蜀古道(蜀道)“申遺”聯席工作會議召開,申遺工作一直在加速推進。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陜西與四川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無論在文物的保護,還是對當地文化經濟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義。大家都清楚地知道,秦蜀古道不是哪個省或者哪個地區的遺產,而是屬于全人類的珍貴財富,證明它,保護它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3 專家看法:無起點的線性道路存在缺憾
假如2018年秦蜀古道正式進入世界雙遺產名錄,也就意味著,在2年時間內,陜川兩省必須攜手共進,才能讓更大范圍的古道資源走進公眾視野。
事實上,我省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著較為充足的經驗和準備——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入選首批世界遺產;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陜西7處遺產點入選,這是我國首例實現跨國申遺的世界遺產項目,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線性世界遺產,其申報過程就是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努力的結果。絲路申遺,對于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樹立世界文化遺產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也充分證明了陜西作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地位,標志著陜西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理念和實踐得到了國際認可。
而秦蜀古道申遺與絲路申遺有很大的相似性,后者對前者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十一五”以來,針對大遺址、土遺址保護面臨的重重困難,陜西省文物部門積極探索出“四個結合”的保護理念,即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相結合、與當地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當地環境改善相結合的新理念,探索出了不同類型的大遺址保護實踐模式,實現了“專家滿意、政府認可、群眾支持”的多贏局面。
陜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中效認為,陜西有能力,有條件與四川一道為秦蜀古道申遺做更多的工作,作為一條線性的道路,秦蜀古道的起點在長安,終點在成都,只有聯合申遺才能確保文化的完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這條道路最本質性的歷史內涵。
四川省廣元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主任朱福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秦蜀古道,離開陜西段,不符合國家“多省捆綁眾多自然和文化遺產節點形成集團效應”的初衷。我國報送申遺文本時,應體現蜀道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擴大自然和文化遺產節點,增加申報核心區域,各省相關部門應通力合作,互相借鑒,共同助推蜀道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