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是“國際熊貓節”,最新的普查數據表明,活躍在秦嶺中段南部的野生大熊貓數量約345只(不含1歲以下幼體),種群密度達到0.096只/平方公里,居全球之首;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目前達到36萬多公頃,其中75.66%的面積質量良好,適宜或較適宜大熊貓生存。
秦嶺大熊貓 被稱為“國寶中的美人”
考古發現,800萬年前大熊貓的始祖“始熊貓”就已經出現,當時的“始熊貓”個頭小,成體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左右,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個體猶如一只較肥胖的狐貍。距今400萬年前被稱為“始熊貓”的化石,是在云南元謀發現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嶺就有大熊貓,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提到的“貘”指的就是大熊貓。清代后期,秦嶺地區的大熊貓分布區大大縮小,如今只能在佛坪等8個縣23個鄉鎮的深山老林中發現它們的身影。
被發現幾十年來,秦嶺大熊貓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不同于四川大熊貓的尋常可見,秦嶺大熊貓往往難覓芳蹤,作為“秦嶺四寶”的秦嶺亞種野生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
2005年,秦嶺大熊貓亞種才被世界公認,是目前大熊貓家族中數量最少、最晚被發現的亞種。某種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種群,由于受所在地區生活環境的影響,它們在形態構造或生理機能上發生某些變化,這個種群就稱為某種植物的一個亞種。
秦嶺大熊貓亞種和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四川大熊貓胸斑為黑色、腹毛為白色。由于秦嶺大熊貓鼻骨比四川大熊貓短五分之一,顯得臉部更圓、更漂亮、更憨態可掬,所以很多人將秦嶺大熊貓稱為“國寶中的美人”。
調查顯示 種群密度居全球之首
省林業廳相關動保專家說,2011年至2014年,歷時3年,陜西進行了第四次大熊貓綜合調查,對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大熊貓棲息地狀況和大熊貓分布區周邊社會經濟情況、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狀況以及圈養大熊貓,進行了本底調查,調查范圍涉及佛坪、洋縣、周至、太白、寧陜、留壩、城固、寧強、戶縣、鳳縣、鎮安等11個縣。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秦嶺地區野外生存大熊貓約有345只(不含1歲以下幼體),比10年前增加兩成;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由10年前的34.7萬公頃增加到36萬公頃;種群數量與2003年第三次調查相比,明顯增加,增長比例為26.4%,為全國最高,種群總體狀況穩定、富有活力,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96只,為全國最大,全球之首。
“大熊貓數字的穩定增長,反映了陜西生態環境的好轉。”動保人員說,通過多年的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大熊貓的棲息地得到休養生息。目前,陜西省內適宜和較適宜大熊貓生存的棲息地占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75.66%。大熊貓棲息地竹子分布面積約314807平方公里,占全省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87.30%,為大熊貓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由于新保護區的建立以及原有保護區保護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數量較多的大熊貓核心種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核心種群數量進一步增長、棲息范圍也有所擴大。地處秦嶺中部的興隆嶺局域種群和牛尾河局域種群大熊貓數量占全省野生大熊貓總數量的90.7%,它們的個體數量增長,也是陜西大熊貓整體數量增長最大的貢獻部分。
保護體系 保護區總數量達16個
據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初步建立起由省、市、縣、保護區和基層站點等各級保護機構構成的,覆蓋全秦嶺大熊貓分布區較為完整的“大熊貓立體保護管理體系”。10年來,秦嶺大熊貓保護力度之大,史無前例。相比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大熊貓保護區的數量增加了11處,保護區面積增加約1692平方公里,增長了91.75%;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棲息地面積占全省大熊貓棲息地總面積的56.14%,所占比例提高了近28個百分點;自然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占全省大熊貓總數的75.94%,所占比例提高了7個百分點。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特別是2003年第三次調查后,隨著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實施,我省的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進入了全面強化野外保護能力的快速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在秦嶺大熊貓棲息范圍內先后新建了桑園、牛尾河、黃柏源、天華山、平河梁等11個保護區,使陜西省大熊貓保護區總數量達到了16個。但是,由于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矛盾十分突出,加之異常氣候影響、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嚴重及其自身繁殖能力較低等原因,仍有約43.84%的大熊貓棲息地未能得到有效保護,秦嶺東、西部局域種群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文/圖趙俠首席記者謝斌記者李永利實習生杜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