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委會在村小“造樓”是對教育的短視

  陜西省山陽縣高壩店鎮石橋村委會無辦公場所,長期在村小辦公,現在又在學校操場開建三層500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樓和1000余平方米的廣場,且沒有報批手續,村民們意見很大。(10月21日中國新聞網)

  一所村小,能夠擁有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教學樓及操場,確實讓人眼饞。不過,讓村民不爽的是,自打當初村小“舊貌換新顏”始,村委會便一直“如影相隨”,先言“暫住”,繼而“蠶食”。這不,眼下甚至連審批也等不及,就在村小的“地盤”上開始了大興土木。

  應該說,如此寬敞、氣派的村小,足見當地對教育投入的重視。而所在鎮被縣命名為“教育強鄉鎮”,也算名至實歸。但問題是,實現教育立本,非憑一時“熱情”,而需要持久地關注。似石橋村小這樣,先給孩子們一個大大的“餅”,再行“分而食之”,又豈能言是給孩子們的“獻禮”?

  即便在村委會“暫住”期間,孩子們體會到的,也非關愛,而似“騷擾”。在新教學樓上課,在大操場奔跑,原本可讓孩子們在封閉的校園里享受寧靜。但現實是,教學樓與嘈雜的辦公樓為鄰,操場成了人來人往、車來車往的公共場所。很難設想,在這人聲鼎沸之地,能夠放得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而就連這樣讓人靜不下心、且又具安全隱憂的校園,看來也不能保全了。眼下,村委會規劃并已開始施工的辦公樓為500余平方,外加1000余平方米廣場,足足“吞掉”了村小一半面積。據說,村委會之所以由“暫住”變“割據”,也是為還校園一個寧靜,這是不是有些讓人啼笑皆非?

  不錯,村委會自身沒有辦公場所,也算客觀原因。這里面有歷史因素:石橋村早前是個窮村,近些年,在全鎮“藥、果、畜”三大優勢產業的帶動下,方有了常足的進步。村委會至今仍“居無定所”,也許是還來不及修,抑或是他們一向有艱苦奮斗的傳統。倘若是后者,自然當贊賞有加。但若為此去擠壓孩子們的空間,卻實在有些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誠然,隨著城市化進程,出外打工、就業乃至在城市安家的越來越多,很多鄉村由此出現“空殼”現象。就如石橋村小,2002年有300多名學生,但在2008年撤點并校后,只余一至三年級58人及一個幼兒班,導致不少教室閑置,這才有了村委會的“進駐”。而眼下村委會的“圈地造樓”,更是與此不無干系。

  但眼前的窘況并不代表將來必然如此。現今的高壩店,已成為山陽縣藥業發展重點鄉鎮,更是商洛市藥業興縣示范鎮。相信隨著“藥業興縣”的推進,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加上“全面二孩”的落實,村小再現瑯瑯讀書聲的久違場景或許可期。若到那時,被“蠶食”得七零八落的村小,又當以何面目迎候孩子們的歸來?

  讓人有些疑惑的是,村小校園內蓋村辦公樓,最有意見的,并非當地教育部門,而是石橋村的村民們。究其原因,也許是他們把未來寄托在孩子們身上,因而對村小的“衰敗”尤其難過。反倒是最該痛心的教育部門,事前滿口答應,事后又直言“影響不大”。如果身為教育工作者都如此短視,是不是鄉村教育的悲哀?

  更何況,村委會的辦公樓,眼看11月底就將完成主體建設,卻至今沒有辦理工程手續。由此可見,一個置“規矩”于不顧的村委會,要指望其視教育為百年大計,更是一種“奢望”。不過,相信在愈加重視教育的當下,加上那么多“明事理”的村民“仗義執言”、以及媒體的報道與跟進,村委會還“地盤”于村小的日子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