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視“井”底,一層層的書密密麻麻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一本小學生教輔材料并不厚,用上萬冊這樣的教輔材料像樂高積木一樣,堆成的“書井”,是怎樣的感覺?昨天,在一位陪讀媽媽自己開的咖啡館,搭起的一口書井,引起網友熱議。

  昨天中午,記者在這家不大的咖啡館里見到了這口書井,書井就搭在店中一個不起眼的樓梯拐角,從地面開始搭起,貫穿店內的三層樓。這口高6米,直徑2米多,圓柱體造型的“井”,既獨特又非常有視覺壓迫感。說是書井其實更像是一座塔,底部有約一米高的半圓形拱門,自拱門鉆進書井內部,盡管可以容納3個成年人肩并肩站在一起,但抬頭仰望屋頂,層層疊疊的書籍壘放的視覺效果,瞬間會讓人想到小學課文里,青蛙坐井觀天的情景。

  店主李女士告訴記者:“當時籌備這家店時,孩子正處于小升初的關鍵階段,我也和現在的絕大部分家長一樣每天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個輔導班之間。這間店開在學校附近也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盡管孩子并沒有考上原本期待的中學,但在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我也不斷的反思,開始對自己的育兒方式產生了質疑。”是要無壓力成長,還是在不斷強化下全力提升學習成績?李女士至今仍在糾結,在不斷反思中,李女士產生了創作一口書井呈現內心糾結,與更多家長中尋找共鳴的想法。李女士說:“有了這個想法后,我收集了近萬冊書,不僅有大學教材,還有不少是中小學生用過的教輔材料,最終和女兒還有店里的員工一起搭了這樣一口井。7月底書井搭建成功至今,許多學生家長看到后,都感受到了強烈的壓迫感。但也有家長給我吐槽,認為無壓力成長太理想化,以后孩子長大怨家長沒管好怎么辦。”

  記者了解到,其實李女士提到的傳統育兒方式正在被大多數家長使用,陪伴、監督的同時,不斷地將自己的期待值強壓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通過各類培訓班、強化班的輔導,能在文化課成績上不斷進步。

  采訪中李女士說:“我經常會走進書井里呆一會,被這些教輔書包圍,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的內心都常常感到恐懼。女兒雖然沒有考上期待的中學,但我覺得孩子成績中等、乖巧懂事、誠實勇敢、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至少和一些生活被教輔書、補習班填滿的小孩相比,她更像個孩子,這樣好像對她的發展也是好的。比起學習成績,我更擔心她一直待在井底錯過了外面的風景。”

  本報記者李佳實習生孫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