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蹲起來”惟妙惟肖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齊白石畫蝦,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里游動的姿勢。這種對描摹對象長期、持久而又細致入微的觀察,是齊白石留給世人最重要的藝術啟示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講,養在經金山家里的竹子,就有了異曲同工之處——通過觀察竹子的長勢和造型,來構思人物形象,是這位74歲的陜西竹扎非遺傳人,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竹扎的熱衷,可追溯至經金山的祖父。“我老家在河南,后來到了西安,在竹笆市一帶編制竹制品。”近日,在西安西影路建苑社區,經金山把近百件竹扎工藝品擺在茶幾上,形態逼真,讓人嘆為觀止。

  經金山小時候,就耳濡目染地觀摩家里的長輩制作竹扎,到了他父親這輩,竹制品逐漸凋敝,父親就改行做木制品。

  很多時間里,制作竹制品僅僅是經家賴以謀生的一門技術。一直到經金山退休后,他開始有大量時間,鉆研其中的門道和奧秘。“木制品和竹藝,在制作技術上,有很多不同之處。”經金山開始思考,怎么能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木工是榫卯結構,而竹扎講究線條。”以他制作的大雁塔為例,塔身七層,每層四個拱形門洞,每個門洞,都要將竹條彎曲,保持弧度,稍不慎就作廢了。

  他最得意的作品,是“陜西八大怪”。比如“帕帕頭上戴”,頂在頭上的手帕,是一塊稍寬的竹片,酒精燈加熱后,制成波浪狀,再用一根根竹條做成開襟棉襖和燈籠褲,線條優美,栩栩如生。再比如“面條像褲帶”,一個老頭蹲在板凳上,用粗竹條箍成碗,用寬竹條做成面條,惟妙惟肖。

  整個制作過程中,選竹條是很關鍵的環節。經金山使用的竹棍,主要是秦嶺中的毛竹,太嫩不行,太老也不行,“主要是利用竹子本來的形態,比如竹節的形狀,竹節的粗細、方向,以及上面附著的分枝,都可帶來非常多的創意。”制作時,先用酒精燈加熱,冷卻后開始切割、打孔、穿插、粘接、編組。

  “很多材料,都是撿來的,撿一些廢舊的掃帚和竹枝。”經金山家里的陽臺上,堆積著很多撿來的舊竹枝。

  2013年,這項竹扎藝術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金山則是目前唯一掌握竹扎技藝的傳承人,“我對竹子有很深的感情,”他說,竹子是一種很特殊的草,草是有節植物,竹的備位胞芽在竹節處,竹子的活力與生命力就在于此,它讓竹子節生枝葉,枝又有節,這個過程一直保持到竹子的一生,“所以,竹節就是氣節,它在不斷提醒我們,人不能失了氣節。”本報記者宋雨實習生陳華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