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青年時的王再勵說,在百米深井下干活,煤礦工人頭頂的礦燈在哪里,光明就在哪里。老年時的王再勵說,只要不放下手中的筆,光明就在文字里。

  因一手好字

  礦工成為“筆桿子”

  今年建黨節那天,正在住院的王再勵把兒子、女兒叫到病房,拿出家中的“傳家寶”—— 一個銹跡斑斑的白色搪瓷缸。

  唯一能作為歷史見證的,是印在搪瓷缸上“優秀共產黨員”的六個紅色大字。

  “1978年入黨,這6個字,我銘記了整40年。”他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希望家里的年青一代能記住這40年的光輝歷程,“都說詩書傳家遠,我再加一條,不忘初心、銘記奮斗。”

  1970年,年僅19歲的王再勵懷揣著“能吃飽飯”的夢想,離開西安藍田縣華胥鎮的家,與3650名藍田老鄉一起來到韓城下峪口煤礦,當了一名礦工。從拿著洋鎬下井挖煤,到以“三線戰士”的身份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在采煤一隊,井下幾千米,漆黑一片,打眼、放炮、移溜子,勞動環境極差。”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再勵向記者介紹,礦工們每月工資38元,每人每月45斤糧。

  剛到煤礦,從小就愛寫文章的他,寫了首打油詩:遍地是柴草,到處是石頭;晝夜狂風吼,半尺黑灰土。

  1978年,還是臨時工的王再勵因寫得一手好字已成為煤礦上有名的“筆桿子”,身份也因此由“工人”轉為“干部”。

  “每次在井下休息時,都會撿一個樹枝,在煤層或者地上寫字,勤學勤寫勤問,學文化學業務。”1990年,因為工作突出,王再勵被調往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工作,“一支筆改變了我的命運,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30多年

  寫下20多本日記

  身份的轉變,激發了王再勵學習的熱情,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邊工作邊學習,同時苦練書法,鉆研筆墨技法。

  一直到2010年退休,他仍筆耕不輟,至今已積累了厚厚20多本日記,時間跨度30多年,內容涵蓋了國家大事記、黨史知識、心路歷程等——與其說這是王再勵的一部個人奮斗史,不如說這是他的整個家庭檔案,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兒子王瑤說,當年從部隊轉業回來后,在父親的鼓勵下,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不僅是一份榮光,更寄托著父親無限的厚望。“入黨的第一天,我爸第一次拿出搪瓷缸,給我講起了往事,同時告誡我,只有個人奮斗,才能改變命運。”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王再勵和一些老工友們相約去了趟當年工作的煤礦。

  回家后,王再勵心潮澎湃,他在當天的日記里,寫下“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句話。“40年,是什么力量從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走到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不說大家也清楚,是改革開放讓人們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