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7年前的10月中旬,西安公安灞橋分局民警正在執行一場長達半年的任務——世界園藝博覽會安保執勤。2011年10月17日清晨,負有執勤任務的偵查員們還未迎來這場花海盛會的閉幕,一陣急救車的鳴笛聲卻將他們調入了新的“戰場”。
案發現場被破壞得“支離破碎”
當天9時,公安灞橋分局刑偵大隊接到席王派出所報案:在席王街辦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21歲的死者李某(化名)身上有多處刀傷,死狀慘烈。分局領導親臨現場,立即責成刑偵大隊聯合席王派出所及其他部門精干警員組成專案組,對該案展開偵破工作。
據當初在場的辦案民警回憶,現場非常凌亂,其母親最先發現李某的尸體,愛女心切,使她不顧一切試圖施救,再加上鄰里幫忙和救護人員的搶救,現場被破壞得非常嚴重。面對“支離破碎”的現場,由刑偵局技術處指導,灞橋分局刑偵大隊與技術處一起對現場進行勘查。
案發現場位于灞橋區半坡十字,附近既有勞務市場,又有網吧、餐館、小旅館、廢品收購站和公交樞紐站,李某自家靠租賃房屋營生,所處地理位置人員流動性大,來往人員身份復雜,李某一家對租住人員又疏于登記,這給偵辦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7年間反復查看卷宗尋找線索
偵查員們通過劃塊勘查、甄別物證、實驗比對、截留訪問、矛盾梳理……偵查的觸角在不斷伸展,然而案件的迷霧依然沒有被完全探明。
年復一年,專案組人員已換了幾茬,案件卷宗也被反復查看,技術員和法醫們,則在從現場提回的物證堆中不斷篩查,順應每一次技術革新,用更先進的方法檢測物證,以期有更精準的結果。
2017年底,在篩查物證時,民警又將這一陳年積案的物證重新整理送檢,增加了一處中心現場門簾側面斑痕。而這處斑痕所檢出的DNA信息,與外圍現場發現的本該掛在李家室內,卻被拋棄在室外的毛巾表面血跡的DAN信息相同。只是這條可疑DNA信息的真正主人是誰,還不得而知。
DNA比對找到兇手
今年7月6日,該案時隔近7年,從市局刑偵局技術處傳來令全體專案人員興奮的消息:那條未知名的DNA信息終于有了回應。該DNA信息系李某某,男,55歲,西安市碑林區人。李某某的信息與李某被殺案中未知名的DNA信息吻合。
經查,李某某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兩次被勞教,1991還染上毒癮。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以開摩的和當保安為生。今年7月,李某某當保安時與一名業主發生沖突后,被處警民警帶回調查,期間民警將李某某DNA信息進行采樣存檔。沒想到這一采樣,竟無意中找到了7年前的行兇者。
隨后,李某某的DNA信息由刑偵局技術處傳至灞橋分局,專案組偵查員立即制定了完整的抓捕計劃。7月9日,在興慶路派出所的協助下,民警在碑林區某售樓保安部將李某某抓獲。
昨天下午,灞橋警方向媒體通報了該偵破經過。經訊問,李某某對其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據他交代,2011年10月17日7時許,因缺少毒資,他來到曾租住過一年多的被害人家中,見只有李某一人在屋內,便侵入室內持刀將其挾持索要財物,在李某反抗時,他將其殘忍殺害后逃離現場。行兇時,李某還傷了自己的左手,離開院子時,他順手拿了一條毛巾擦拭后,棄于院內。
今年7月10日,李某某在辨認當年殺人現場后,被灞橋分局刑事拘留。該案在塵封7年后終于昭雪。
本報記者 葛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