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傳媒網

  1958年,大雁塔腳下的麥地里,西安電影制片廠正在加緊建設,在臨時搭建、四面透風的席棚里,西影的電影生產之路就此開始。

  光影60年,西影共攝制出品故事片、科教片、紀錄片、專題片300多部,榮獲了“金熊獎”等70余項國際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270余項國內獎項,開創了中國電影數個“第一次”和“第一部”,西影是我國第一個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的電影企業,至今影片獲得國際獎項的數量、質量依然排名全國第一,影片出口量排名全國第一。

  從拍攝新聞片起步,憑故事片的藝術造詣達到巔峰,對于電影藝術不懈的探索,一代代西影人不斷探索、留下了一幕幕關于西影的珍貴記憶,每一部作品都鐫刻著西影人辛勤的足跡,每一個足跡都銘記著西影輝煌的歷程。

  從無到有 西部人有了自己的故事片

  建廠初期,在一無廠房、二無人員、三無專業人員的條件下,西影拍攝了西北第一部新聞片、第一部彩色紀錄片、第一部黑白紀錄片、第一部科教片……

  1958年4月,西影開始拍攝第一部新聞片《陜西簡報》,攝影人員在西影的倉庫里找出一臺基本報廢的蘇式舊攝影機,用帆布袋背著幾十斤重的器材,靠著兩輛自行車,長途跋涉下鄉拍攝。“五一”節當日,《陜西簡報》在西安平安電影院與廣大觀眾見面,觀眾欣喜異常,慶賀陜西終于有了自己拍攝的電影。

  1958年第一部彩色紀錄片《古都青春》完成拍攝;1959年完成科教片《人工心肺》《真菌》……在當時,西影所拍攝的大量新聞片、紀錄片、科教片,充分發揮出電影的大眾傳媒功能,無論是系列化新聞片,還是紀實風格明顯的紀錄片,真實記錄下了那個時代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和工作熱情,讓陜西人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自己新的生活,也給今天留下了前輩奮斗的真實影像,彌足珍貴。還有內容豐富、堪稱五花八門的科教片,既傳播了科學知識,也展示了西影早期奮斗的成績。

  1958年9月,西影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銀山》正式開拍,講述的是陜西一位植棉姑娘,學習先進經驗,與保守思想作斗爭,并在植棉大賽獲得大面積豐收的故事。拍攝外景時,工作人員與農民同吃同住,人人身兼多職。內景拍攝在食堂席棚,白天通風透亮,只能夜間拍攝。攝影機是從上海科影借來的一臺老式國產機器,噪音很大,現場拍攝時,只好連人帶機器用棉布罩上,捂在棉被里拍攝,照明工人把笨重的蘇式燈具固定在席棚的橫梁上照明,由于橫梁和棚頂的間隔很近,經常彎腰曲背,被烤得汗流浹背。

  1960,西影拍攝第一部秦腔戲曲片《三滴血》,上映后廣受好評,觀眾認為是“故事性強,具有嚴肅主題思想的輕松活波的喜劇”。

  1963年,西影拍攝了第一部古典故事片《桃花扇》,達到了“四好”即故事好、演員好、鏡頭好、音樂好,令業界對西影刮目相看。

  十年創業,西影拍攝了19部藝術片,題材多樣,風格壯美,人物形象鮮活生動。

  大膽探索 中國電影有了前衛的“第一次”

  上個世紀70年代后,西影迎來了藝術創作發展的春天,故事片以紀實風格見長,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片取得突破,戲劇片百花齊放,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1979-1988年,僅十年間,西影拍攝了95部影片,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了新的水準。電影轟轟烈烈的大干快上場面屢見不鮮,在優秀作品不斷推出的同時,創作隊伍的壯大更是盛況空前。西影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策源地,中國電影第四代、第五代、新生代導演起步和創作生產基地。

  “新中國銀幕第一吻”出現在西影1979年的電影《生活的顫音》中,影片86分鐘,主人公鄭長河和徐珊珊側光而吻,當時曾招來許多非議。該劇以1976年前后悼念周恩來總理所發生的故事為背景,風格自然、淳樸、含蓄、厚重,首開新時期國產電影故事片紀實風格之先河,奏響了一曲反映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時代交響曲,對西影后來的創作影響深遠。

  “新中國第一個男性裸體鏡頭”出現在西影1983年電影《沒有航標的河流》。影片有一場戲是主人公盤老五當著眾多農村婦女光著屁股游泳。民眾認為這樣的鏡頭會污染銀幕,要求盤老五把褲衩穿上。當時導演吳天明讓服裝師特意坐火車到上海買了幾條當時只能在上海買到的女同志穿的尼龍連褲襪,既不違背意見,又能展現效果。《沒有航標的河流》為西影第一次贏得國際榮譽。

  1988年,影片《紅高粱》一舉奪得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中國電影第一次轟動了世界影壇。在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和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頒獎大會上,25個獎項中西影一舉奪得15枚“金牌”,創“雙獎”設立以來,一個制片廠在一年中獲得獎項的最高紀錄。

  這一階段,深化改革的浪潮和西影創新的浪潮,深刻改變著中國電影和西影的面貌,讓西影的創作邁向一個更為廣闊、更為自覺的天地。《黑炮事件》《野山》《黃河謠》《紅高粱》《黃河在這拐個彎》《雙旗鎮刀客》《老井》《大話西游》等等一批質量極高的影片相繼面世,西影影片的發行量躍回了全國第一。

  追求卓越 西影工匠精神的堅守與突破

  2000年以后,中國電影拉開了時代序幕,西影也在市場的激蕩中奮勇前行。

  2002年,西影拍攝的《美麗的大腳》獲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4項大獎,以及華表獎最佳女主角和大眾電影百花獎等9項大獎,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之一。

  2003年,影片《天地英雄》于年全球公映,國內票房4000萬元,為當年國產影片票房亞軍。影片2004年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及優秀電影技術獎,并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政策支持下,西影積極借鑒民營影視企業的好經驗,通過主投、跟投、參投等方式,在商業電影和電視劇不斷拓展。

  2011年,西影合作拍攝的《建黨偉業》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12年第12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2年拍攝的《錢學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大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2012-2013年度“十佳影視劇”獎、平壤國際電影節“最佳美術獎”和“最佳特技獎”。

  《錦衣衛》《盲人電影院》《建黨偉業》《封神傳奇》《東北偏北》《冰封:重生之門》《碟仙詭譚》《黃克功案件》《血狼犬》……近10年來,西影共拍攝電影50多部影片,榮獲14項國內、國際獎項,其中電影《錢學森》獨攬國內外6項大獎;4部電影獲6項國外大獎:電影《盲人電影院》獲釜山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大獎”;電影《德吉的訴訟》在德國科隆電影節榮獲“最佳中國影片”獎,巴黎中國電影節榮獲“最佳編劇獎”。

  進入新時代,西影再出發。2016年,西影秉承西影精神,傳承西影傳統,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振興發展,重構電影創作生產體系,加大創作影視精品,圍繞重大節點、緊扣時代脈搏,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陜西故事”,探索豐富新西部電影藝術風尚。當前,都市喜劇電影《再見汪先森》正在西安拍攝,記錄電影《扶眉戰役》 ,“大西安”印象系列電影《愛在時間之外》《馬拉松的約定》等正在加緊推進,《冰封俠時空行者》即將全國上映。

  60年來,西影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人對電影的追逐與夢想,盛放了一部又一部的光影傳奇,未來,西影還將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藝術創作探索,開辟西部電影發展的新領域,以更多、更優秀的電影作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