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歲的馬毅是西安金康路一家高級定制服裝店的駐店裁縫。這家定制店擁有三家分店,馬毅是整個店里公認的“首席師傅”—— 一件衣服,從設計圖紙、制版,到手工縫紉,都由他獨立完成。店老板謝光明說,馬毅不僅長得帥,手藝也好,擁有上百名鐵桿“粉絲”,很多客人都是沖著他的手藝來的,“會指名道姓地講,要馬毅來設計。”
掌握全流程的復合型人才
昨天上午,周女士帶一位朋友進了服裝店。周女士是這里的老客人,也是馬毅的忠實“粉絲”。
店里,馬毅正在工作室埋頭畫圖紙。雖然是一位聾啞人,但這并不妨礙他和客人之間交流——6年的工作經驗,他可以從客人的比畫中,讀懂任何細節方面的要求。
馬毅是西安人,曾就讀于西安第二聾啞學校服裝班,后來,在西安工程大學服裝加工部進修。6年前,他被父親帶著到這家服裝店求職。
“當時,他已經在長安區一家服裝廠工作過,當過制版師、美工師。”謝光明清楚記得馬毅初來店里時的情況,“講實話,雖然有過從業經驗,但水平并不高,加之他身體的特殊情況,我并不看好他。”
謝光明的父親就是一位殘疾人,他向三秦都市報記者坦言,當初決定留下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殘疾人找工作之難的理解。
馬毅以初級裁縫的身份,開始了這份工作。和過去僅僅干某一個工位的工作不同,作為裁縫,必須懂設計、會制版和制作,是“掌握全流程的復合型人才”。
此外,作為定制店,很多衣服并沒有現成的設計圖紙,裁縫與客人之間需要大量的溝通,以此滿足任何個性化需求,這對馬毅來說,非常困難。
“有強健的身體,才能撐起家”
馬毅的刻苦勁頭、自學精神,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他把店里的設計類書籍,全部看完了,還學會了手繪。”謝光明說,駐店裁縫每天10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在最初的幾個月,馬毅每天晚上都在加班看書,對照書里的圖紙,練習手藝。
近日,隨著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走紅,馬毅設計了一件中式亞麻盤扣女裝,將手繪的唐代仕女印在衣服上,這件衣服在一個月間,賣了200多件。
現在看來,這份工作給予馬毅的,除了一個賴以謀生的機會之外,還有整個人精氣神的變化。
“過去很自卑,怕見生人。”趁著馬毅工作的間隙,記者和他寫字交流起來。馬毅“說”,這份工作讓他結識了很多朋友,大家對他的手藝都很認可,對他很關照,給他了很大信心。如今,已是首席裁縫的馬毅,訂單不斷。他獨立設計過50多種服裝款式,有時,店里別的裁縫搞不定的急活、難活,都由他處理。
馬毅“說”,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聾啞人,家里兩個孩子,這份工作每月5000多元工資,是一家四口的全部經濟來源,“我必須得很努力,因為我有責任照顧妻子和孩子。”
這種責任,有一個特別的外在表現——從去年開始,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健身房,每天下班健身2小時,從沒間斷過,“有強健的身體,才能撐起家。”
本報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楊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