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間,交通運輸領域發生的巨變成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之一。

  70年砥礪奮進,陜西交通實現了歷史性轉變。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475公里,高速公路連通98個縣(市、區),打通22個出省大通道;鐵路營業里程約53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達856公里,“兩縱五橫三樞紐”骨架網基本形成;民航“一主四輔”機場布局已經形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居全國第七位。

  70年交通發展,實現了全省三大區域間的當日往返,形成了國內主要城市間的“一日交通圈”,進一步將陜西推向對外開放的前沿。全省實現100%鄉鎮、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實現100%鄉鎮通班車、97%建制村通客車,讓2000萬農民出門走上“平安路”、抬腳坐上“幸福車”。

  70年交通發展,建設規模世界第一的包茂線秦嶺終南山特長隧道,確立了我國公路隧道建設世界先進水平地位;包茂線榆靖高速填補了我國沙漠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空白,獲得魯班獎;京昆線西漢高速以環保理念施工,形成了一條生態走廊……

  未來,陜西交通將以70年交通巨變積淀下的寶貴經驗和充足底氣,繼續闊步前行,創造新的輝煌。

  全面加快“三個交通”建設 努力為發展“三個經濟”提供高質量的交通運輸保障

  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 楊育生

  70年砥礪奮進,70年輝煌壯麗。伴隨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進入新時代,省委、省政府作出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的重大決策部署,精心描繪了陜西經濟發展的新藍圖。交通作為發展的先行官,需要更好地發揮基礎性、服務性、引領性和戰略性作用,為發展“三個經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保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陜西交通應有的貢獻。

  接續奮斗攻堅克難,鑄就“三個經濟”良好發展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陜西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到基本適應,再到競爭新優勢的歷史性轉變。1949年全省能通行汽車的公路僅為1908公里,目前已經達到17.71萬公里,為新中國初期的93倍。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中有6個、“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中有4個經過陜西,西安成為全國12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八大鐵路樞紐。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475公里,連通98個縣(市、區),打通22個出省大通道,有4條高速通道連通陜南、2條高速通道連接陜北。鐵路營業里程約5300公里,高速鐵路達到856公里,基本形成“兩縱五橫三樞紐”骨架網。民航“一主四輔”機場布局已經形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國第7位。總的來說,交通運輸已經成為陜西發展的最大亮點之一,大幅提升了陜西整體形象,明顯改善了陜西發展環境,實現了全省三大區域間的當日往返,形成了國內主要城市間的“一日交通圈”,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進一步推動陜西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向西開放的前沿和門戶,為發展“三個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力建設“三個交通”,推動“三個經濟”邁向更高水平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任務,旗幟鮮明地將交通的重要性推到了新高度,進一步指明了交通的前進方向。為推進交通強國戰略在陜西落地生根見效、精準服務“三個經濟”發展大局,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以加快“樞紐交通、綜合交通、人民滿意交通”建設為引領,奮力建設交通強省、創建交通強國示范省份,實現陜西交通追趕超越和高質量發展。

  樞紐交通,就是圍繞推進樞紐經濟發展,打造層級清晰、功能明確、協調聯動的樞紐交通體系,大力提升樞紐省份地位,提高樞紐帶動作用,形成高水平的交通服務平臺,重點是建設立體多級交通樞紐、國際航空運輸樞紐、現代交通物流樞紐、城市群綜合交通樞紐等“四大樞紐”。綜合交通,就是圍繞保障門戶經濟發展,以構建陸空聯動、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網絡為重點,建設立體開放大通道,推進各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形成高品質綜合交通體系,提升門戶節點的開放度,釋放門戶經濟發展新動能。重點是推進鐵路建設提速、公路發展強化、民航發展升級、內河水運突破等“四大工程”。人民滿意交通,就是圍繞促進流動經濟發展,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提升交通發展質量效益、服務品質和管理水平,促進人流、物流、能量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涌流,讓“三個經濟”發展成果通過交通惠及更多三秦百姓,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重點是提高綜合運輸服務、交通運輸治理、綜合信息服務、協同融合發展等“四種水平”。

  實施“十大專項行動”,確保“三個經濟”重大任務落地

  近期,我們制定了《陜西交通運輸服務“三個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專項行動(2019—2022年)》,提出實施國際運輸走廊完善行動、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行動、軌道上的大關中創建行動、中歐班列發展提升行動等主要任務,旨在圍繞發展“三個經濟”的關鍵環節,進一步夯實加快“三個交通”建設的工作舉措。

  重點是持續做大做強綜合交通網絡,推進現代物流降本增效,加快補齊發展短板,全面提升服務保障能力。通過不懈努力,一點一滴抓出可視性成果。到2022年,力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和鐵路營業里程均突破6500公里,基本建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實現高品質快速交通網覆蓋所有地市、高效率普通干線網覆蓋所有縣區、惠民生基礎服務網覆蓋所有建制村;運輸服務一體化發展、行業創新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綠色發展水平、安全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的“三覆蓋、兩突破、兩提升”目標,使我省綜合交通保障更加堅實可靠、樞紐省份地位和人民滿意度穩步提升。(記者 蘇怡)

  追趕超越再出發 陜西交通暢三秦

  ——陜西交通運輸行業70年發展成就綜述

  蜀道坦途。

  裝備一新的郵政投遞隊伍。

  公路穿行于山林間。

  風景如畫的青蘭高速陜西段。

  本報通訊員 張力峰 記者 蘇怡

  秦嶺東西橫亙陜西,北部是沙漠黃土、溝壑縱橫,南部是秦巴山區、千河萬流。在這片土地修路,古來不易。

  秦漢時期,陜西因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建成了秦直道、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商於道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如今,從中國的行政區劃看,陜西是承東啟西公路通道最為集中的省份,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西部交通大樞紐;從國際戰略地位考量,陜西是新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過境通道。擁有厚重文化底蘊的陜西,正以胸懷“追趕超越再出發、五個扎實譜新篇”的壯志豪情,在建設西部強省的征程中,重振漢唐雄風。

  在新中國70年的奮斗實踐中,“大愛在心,為民開路”的質樸情懷是陜西交通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國家經濟戰略的支持,鄉土情結的呼喚,使陜西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1949年全省能通行汽車的公路僅為1908公里,公路標準很低,絕大多數是土路,晴雨通車里程僅242公里。1949年至1978年,陜西省公路總里程由1908公里發展到38416公里,增長了20倍。到改革開放初期,陜西才初步建立起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支線的公路交通體系。

  三秦百姓渴盼致富路,鞭策著交通人撲下身子搞建設。1978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約0.38億元,2001年突破100億元,2012年完成366億元,2018年實現696億元,呈幾何變量遞增的投資數對我省基礎設施的改變和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巨大的。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7.71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3倍。干線公路作為骨架,在具體的建設實踐中,實現了從重點干線改造、改建,到全面提升干線路況、路容、路貌。農村公路,從重點修建、改善縣鄉公路,到重點實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帶動鄉鄉通油路和縣際公路改善,全面普及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脫貧攻堅步伐,也讓世代沿襲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隨著路而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交通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到基本適應,再到競爭新優勢的巨大突破,成功邁入交通大省行列,為建設交通強省奠定了良好的現實基礎。

  交通區位優勢愈發凸顯。陜西地處中國地理版圖中心,國土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國家交通運輸體系中,省會西安是全國12個最高等級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八大鐵路樞紐。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中有6個、“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中有4個經過陜西,省際大通道出口達到43個,位居全國前列。

  高速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緊抓以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數次重大歷史機遇,加強統籌規劃與組織協調,不斷推進建設提速、加快發展。1990年12月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隨后制定的米字形主骨架適應了西部大開發總體布局,“三縱四橫五輻射”規劃精準發力求突破,“兩環三縱六輻射七橫”高速公路網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秦巴山區,橋梁連著隧道,穿越崇山峻嶺,有的路段達到90%以上橋隧比例;在黃土溝壑區,創建了一批舉世矚目的高墩大跨橋梁與黃土隧道群;在濕陷性黃土區,強夯換填出堅實的路基。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題的攻克,一批批世界級工程應運而生。建設規模世界第一的包茂線秦嶺終南山特長隧道,獲20余項重大技術創新,確立我國公路隧道建設世界先進水平地位;包茂線榆靖高速填補了我國沙漠高速公路建設技術空白,獲得魯班獎;京昆線西漢高速以環保理念穿越秦嶺自然保護區,形成一條與自然共生的生態走廊。高速公路總里程從1000公里到2000公里,再到3000公里、4000公里、5000公里的遞進,貫穿著陜西交通對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475公里,連通全省98個縣(市、區),打通了33個省際出口中的22個,構筑起與周邊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長期位于西部前列、全國第一方陣。在通江達海的高速公路網中,擁有長大隧道建設與管理、高墩大跨橋梁建設、沙漠筑路技術、建筑垃圾填筑路基等一批自主先進技術,為建設西部強省和人民群眾便利出行,創造了快速、便捷、舒適、安全的公路交通條件,體現著陜西交通人思想的解放、技術的提升,以及惠及民生的大愛精神。

  交通脫貧攻堅成績斐然。2014年以來,陜西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貧困地區為重點,大力實施建制村通暢、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和深度貧困村通組路建設三大工程,累計建設通村公路2.37萬公里,實現了8651個建制村對外通暢,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0805公里,建設深度貧困村通組路3387公里,實現100%鄉鎮、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實現100%鄉鎮通班車、97%建制村通客車,直接惠及2000萬名農民群眾,交通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老百姓出門就能走上平安路,抬腳就能坐上幸福車。

  公路養護管理全國先進。陜西堅持“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公路設施美、路域環境美、養護管理美、出行服務美、行風人物美”為目標,全力打造“暢、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環境,公路養護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實施干線公路大中修及預防性養護工程11445公里,創建美麗干線公路4211公里,實現了養護管理、路況水平和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我省“十一五”和“十二五”全國干線公路養護管理檢查連續被評為全國先進省份,2016年至2018年國家公路網技術狀況監測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高速鐵路實現從無到有。陜西先后建成鄭西、西寶、大西、寶蘭、西成等高速鐵路,高鐵網已連通4個方向、通達6個市區,基本形成“兩縱五橫三樞紐”骨架網。目前,全省鐵路建設規模突破2400公里,銀川至西安高鐵建設順利推進,西安至延安高鐵開工建設,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西安北至機場城際鐵路今年將建成運營,西安至法門寺等4條城際鐵路控制性工程有序推進。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從小到大,躋身全球50強行列。2018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起降航班超過33萬架次,旅客吞吐量達到4465萬人次,躍居全國第7位,貨郵吞吐量超過31萬噸,旅客吞吐量、國際旅客量、貨郵運輸量三項指標均實現排名進位。截至2019年8月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內航線網絡通達能力居全國第一,已開通直飛倫敦、馬德里、洛杉磯、迪拜等國際(地區)航線累計達74條,通達全球32個國家、60個主要樞紐和經濟旅游城市。其中“一帶一路”航線覆蓋16個國家33個城市,已初步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線網絡格局。與此同時,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不斷致力于服務水平提升,航班正常性連續三年穩居全國千萬級機場第一,榮獲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頒發的“白金機場”認證。

  陜西郵政業經過70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省郵政業業務收入從1998年的5.8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67億元,增長了19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率先實現鄉鄉通快遞、村村通郵政;城市快遞自營網點標準化率由70%提升至93%。在全國率先推出優化提升郵政業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推行“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服務事項,實現快遞企業開辦和退出“一網通辦”。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郵路總長度16.93萬公里,郵政營業網點1805處,農村快遞網點3766個,快遞品牌23個,對助力陜西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交通運輸部評價陜西是“中西部地區的條件、東部地區的理念、發達地區的水平”,認為陜西是“出成績、出經驗”的省份。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7.71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475公里,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5300公里,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856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465萬人次。陜西“大交通、大樞紐、大物流、大服務”的綜合交通發展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和西安北客站為核心的區域綜合交通中心基本建立;以大西安為核心的城市群1小時通勤,2至3小時到達周邊省會城市,4至6小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交通圈基本形成。高速公路3條大通道連通陜北,6條大通道橫貫東西,5條大通道穿越秦嶺,14條高速大通道通江達海,22個省際通道互聯互通。全省鐵路形成4條放射性客運專線,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基本形成“一主四輔”的機場體系,四通八達、內暢外聯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善,全省交通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在70年艱苦卓絕的交通發展歷程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陜西交通人,秉承“發展現代交通,奉獻一流服務”的理念,在交通領域成就著非凡人生,這是陜西交通力量持久而豐厚的積淀。

  七十年陜西交通運輸成績單

  70年,陜西交通運輸行業為祖國和人民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數字最直觀地展現了交通人的努力。

  未來期待

  陜西交通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12345”發展路徑,采取“586”行動,邁進新的征程。到2020年,陜西交通運輸總體發展水平將位于全國前列、西部領先。

  綜合交通——“大交通、大樞紐、大物流、大服務”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6000公里,25個省際通道互聯互通。

  鐵路——基本形成10條貨運大通道、米字形放射客運專線,鐵路營業總里程達到6500公里。

  民航——基本形成“一主八輔”的機場體系,樞紐機場地位顯著提升。

  水路——暢通漢江安康至白河黃金水道,建設火石巖—漢王—石泉218公里智慧航道,提升漢江航道助航配套設施、通航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致力開發黃河、渭河旅游航運。

  郵政——構建普惠城鄉、網絡共享、功能集成的郵政普遍服務網絡和便捷高效、競爭有序、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快遞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快遞服務網,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

  應急保障——以信息化為依托的快速指揮調度和應急保暢系統基本建立,初步實現信息互聯,智慧通行。

  民航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從小到大,躋身全球50強行列。2018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起降航班超過33萬架次,旅客吞吐量達到4465萬人次,躍居全國第七位,貨郵吞吐量超過31萬噸;旅客吞吐量、國際旅客量、貨郵運輸量三項指標均實現排名進位;截至今年8月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內航線網絡通達能力居全國第一,已開通直飛倫敦、馬德里、洛杉磯、迪拜等國際(地區)航線累計達74條,通達全球32個國家、60個主要樞紐和經濟旅游城市,其中“一帶一路”航線覆蓋16個國家33個城市。已初步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線網絡格局。與此同時,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不斷致力于服務水平提升,航班正常性連續三年穩居全國千萬級機場第一,榮獲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頒發的“白金機場”認證。

  水路

  孕育中華文明的“江、淮、河、漢”4條母親河,黃河與漢江自陜西流過,滋養出八百里秦川的富庶與秦巴山間的條條清流。全省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583條,其中黃河流域358條,長江流域221條,內陸流域4條。在這些昔日的黃金水路上,今天的水路建設呈現出復興的勃勃生機。

  2003年,建設火石巖、大道鎮、石泉、紫陽、大竹園等客、貨運碼頭,創建火石巖至紫陽段80公里文明航道。

  2006年,喜河庫區97公里航運建設工程開工,整治后漢江自石泉水電站大壩至喜河大壩航道得以暢通。

  依托漢江白河至安康段航運建設工程,建成安康港、旬陽港、蜀河港、白河港4個中心港及21個停靠點,方便一江兩岸群眾出行,使旅游業更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截至2018年年底,內河通航里程1217.58公里,四級航道151.92公里,五級航道9.37公里,六級航道148.43公里,七級航道248公里,等外航道659.86公里。

  2015年至2018年,陜西實現水路客運量1557萬人,貨運量815萬噸。完成的運量顯示,漢江安康段承擔全省內河客、貨運量的91%和98%。

  貨運

  引導和鼓勵多方籌資建設貨運站場,在主要商品集散地建設貨運站,發展有形貨運市場。

  啟動西安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建設,建設重點由大中城市向縣級城市擴展。

  部分貨運站經過改造,完善功能,加速向物流中心拓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貨運物流成績顯著,以大荔農村物流為典型,培育出15家地域特色鮮明、運營模式新穎的農村物流試點,有力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爭取資金2100萬元,指導7家企業進入國家公路甩掛運輸試點,10家企業被確定為交通運輸部無車承運人試點,聯合鐵路、郵政等五部門出臺城市配送管理辦法,啟動西安新筑鐵路集裝箱中心等3個城市配送試點項目;培育5家貨運龍頭骨干企業,鼓勵公鐵聯運、小件快運、冷鏈物流等多種貨運組織方式發展,貨運市場散弱現狀明顯改善。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道路貨運形成由9個一級貨運站、8個二級貨運站和一批物流中心(園區)構成的貨運站場體系。西咸、寶雞兩個國家公路運輸主樞紐初具規模。

  道路運輸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托高速公路客運公司化經營的示范效應,陜西道路客運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呈現良性發展態勢;2013年至2018年,陜西累計完成公路客貨運輸量41.5137億人次、69.0523億噸。

  建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等2個綜合客運樞紐,實現綜合客運樞紐“零”的突破。

  建成咸陽三里橋等44個等級客貨運站,農村客運站點1219個,實現100%地級市擁有一級客運站,95%的縣城擁有二級客運站。

  開通西安、西咸新區城際公交,新增地鐵線路3條,新建地鐵線路89公里,累計完成公共交通客運總量205.6億人次。

  駕駛員培訓、汽車維修檢測質量大幅提升,累計完成駕駛員培訓291.5萬人次,完成車輛檢測209.8萬輛。

  客運

  傳統客運模式發生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大轉變。全省客運企業自主確定班線運力投放車輛140輛,自主變更客運班線起訖點55條,開通定制服務班線,推進“運游”結合,建立旅游集散中心40余個,一條龍為群眾提供出行服務。

  建設星級客運站場。城南客運站建成首個環保示范站,循環利用地熱(冷)能,建筑設計利用自然采光,節能減排。客運聯網售票系統,讓群眾乘車更加安全、便捷。“蒲公英”“小紅帽”“愛心座”等特色班組為旅客提供貼心服務。

  從“三農快客”到“通村客運”,再到“城鄉客運一體化”,陜西農村客運發展的“三部曲”讓三秦父老的出行更加通暢。

  郵政

  1951年4月10日陜西郵電管理局成立,1998年12月31日郵電分營后的陜西省郵政局成立,2006年9月4日政企分開后的陜西省郵政管理局成立。

  陜西郵政業經過70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省郵政業業務收入從1998年的5.83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67億元,增長了19倍。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率先實現鄉鄉通快遞、村村通郵政;城市快遞自營網點標準化率由70%提升至93%。在全國率先推出優化提升郵政業營商環境實施方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推行“最多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服務事項,實現快遞企業開辦和退出“一網通辦”。深入推進“郵政在鄉”工程,2018年新增郵樂購站點1290個。“寄遞+農村電商+農特產品+農戶”產業扶貧模式作用明顯,打造郵政“一市一品”項目18個,實現交易額8.7億元,幫助2.58萬名貧困戶增收2116萬元。打造快遞“一地一品”項目,帶動實現農業總產值40億元。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郵路總長度16.93萬公里,郵政營業網點1805處,農村快遞網點3766個,快遞品牌23個,快遞法人企業485個,分支機構2081個,備案末端網點6176個,郵政快遞從業人員5萬余人,全省寄遞能力大幅提升,對助力陜西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公路

  1949年,全省能通行汽車的公路僅為1908公里。

  1952年,全省公路通行汽車里程3764公里。

  1957年,全省公路里程7049公里。

  1974年,全省公路里程28909公里,47%的國道、省道公路鋪裝瀝青路面,增加了晴雨通車里程6892公里。

  1989年,全國首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修建的高等級公路——西(安)三(原)一級公路建成通車,陜西在中國高等級公路建設起步時走到前列。

  1990年,中國西部第一條高速公路——西(安)臨(潼)高速公路建成運營,一條通往世界奇跡兵馬俑的經濟動脈,實現了陜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03年,中國首條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攻克公路治沙科技難題建成通車。勉縣至寧強山區高速公路同年建成,實現陜西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

  2007年1月,世界規模最大的公路隧道——G65包茂線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建成通車,雙向4車道,全長18.02公里。陜西隧道科技取得世界領先水平。

  2009年7月,國內里程最長、西部建設標準最高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8車道專用高速公路建成,全長20.58公里。

  2012年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6.14萬公里,其中農村公路達到14.81萬公里。

  2014年12月,“亞洲第一高墩”G69銀百線咸(陽)旬(邑)高速公路三水河特大橋建成,主墩高183米,大橋整體高度達195米。

  2015年12月,國內首個高速公路生態環保示范工程——西咸北環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填補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領域建筑垃圾再生綜合利用的空白。同時,陜西省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大關。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7.71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3倍。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475公里,位居全國前列。

  制圖 辛剛

  本版照片均由省交通運輸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