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閣遺址考古現場(資料圖片)朝元閣遺址考古現場(資料圖片)

  10月10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為配合唐華清宮朝元閣的維修保護工程,2018年8月,該院組織考古人員對朝元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時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處,出土經火焚后的地袱、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礎、蓮花紋瓦當、帶字瓦、鋪地磚、手印紋磚等。

  朝元閣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鎮驪山西繡嶺第三峰頂。唐玄宗尊道教,崇尚長生不老之術,夢寐以求得道成仙,希冀朝見玄元皇帝得道,于天寶二年(743年)建朝元閣。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七載(唐玄宗)以玄元皇帝太上老君降于朝元閣,令改為降圣觀,塑老子玉像于閣內,供百官朝拜。”玄宗又下令在閣內畫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位皇帝像以作陪祭。朝元閣相當于李唐王朝的家廟,玄宗時期,除祭祀外,也作為登高遠望、郊游的休息之處,得到了許多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的青睞,留下了無數的贊美之詞。安史之亂后,朝元閣逐漸荒廢,北宋時朝元閣已毀廢。

  “ 朝元閣遺址為一處依山而建的大型夯土高臺建筑,目前已發掘面積達850平方米。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時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處,出土經火焚后的地袱、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礎、蓮花紋瓦當、帶字瓦、鋪地磚、手印紋磚等。”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考古項目負責人邢福來介紹,清理出的夯土臺基坐北朝南,長方形,東西長22.6、南北寬15.5-16米、高5米。

  此次考古發現,唐代地面普遍為夯土,中部偏東有邊長6米,現存高90厘米的夯土臺。此臺深入地面以下,整體高1.9米。東西兩側被后期用以安裝地栿(欄桿的闌板或房屋的墻面底部與地面相交處的長板,一般有石造和木造兩種)的溝槽及柱礎石坑破壞,頂部與后期地面持平。西部臺階式回廊外柱石間保留有地栿的痕跡。從柱石觀察,北部回廊為面闊5間的建筑。后期建筑基址(元明時期)整體向西移動約50厘米,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3間,柱石、火焚后的地栿、部分立柱也保留了一部分。柱石基本為唐代柱石再利用。清代建筑從基礎看也是一組面闊3間、進深3間的建筑。從發掘情況看,最遲在宋代,朝元閣東西兩側臺階式回廊、北部回廊已荒廢不用,逐漸被填埋。

  “通過發掘,我們能初步判斷出唐代朝元閣是一組結構復雜的大型建筑。主要組成部分有高大的夯土臺、左右兩側臺階式廊道、北部廊道、西側夯土、頂部建筑、建筑內部夯土臺等部分構成,結構較為完整。整體建筑應該至少有三層屋檐。”邢福來表示,朝元閣是唐代華清宮主要建筑之一,是盛唐皇家依山而建的大型建筑,也是驪山上規模最大的建筑,其建筑風格、建筑結構等,對后代樓閣式或殿堂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影響,它的發掘無疑對研究中國大型建筑的結構、布局及對后世的影響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