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這是三義莊古代道路路面車轍(6月30日攝) 新華社發(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這是三義莊古代道路路面車轍(6月30日攝) 新華社發(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本報訊(記者 趙爭耀)12月16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在新寺遺址內發現了兩處車轍密布的古代道路,或許與漢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陳阿嬌“長門買賦”的長門宮有著密切關聯。

  新寺遺址為西漢時長門宮遺址,原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所有的私家園林,漢武帝的第一位皇后陳阿嬌被廢后就居住于長門宮。陳阿嬌并不甘心被廢,她聽說蜀中名士司馬相如才華橫溢,便托人以千金為俸,希望他能夠作出一篇千古文章,感化漢武帝,能使夫妻破鏡重圓,而這位司馬先生也終究不負眾望,寫下了蕩氣回腸、流傳千古的《長門賦》。“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覺而無見兮,魂迋迋若有亡……”但天不遂人愿,時間是一天天過去,歲月是一年年消逝,陳阿嬌望著不遠處的未央宮,傳來的是陣陣笙簫管笛之聲,令她黯然神傷,只得憑借一撫瑤琴,用一曲《長門怨》來傾訴內心中的凄苦,終老此生。

  在1988年和2009年的文物普查中,初步認定新寺遺址核心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文化層約為1米,采集有外蠅紋、內為布紋或鞭形方格紋的簡瓦、板瓦、鞭形方格紋鋪地磚、陶五角形管道、二層臺式方形柱礎石、云紋瓦當、面徑22厘米的“長樂未央”瓦當,以及陶盆、罐、甕等殘片。

  為配合基本建設,201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港務區三義莊和謝二村進行了考古發掘,該發掘區處于新寺遺址范圍內。三義莊古道遺跡主體呈東北—西南走向蜿蜒,現清理南北長約105米、寬約30米,繼續向東北延伸超出本次發掘范圍,向西南延伸被現代道路阻斷。路面車轍分布密集緊湊,轍痕行進方向與古道走向保持一致,基本處于路面中部,少量車轍連續蜿蜒不斷,大多數車轍或斷續或逐漸消失或交錯疊合。另外,車轍附近還發現有疑似腳印及動物蹄印等跡象。

  謝二村古道遺跡位于遺址區東部,整體走向呈東北—西南向,長度260米,寬50米—70米,路面清理后見60余條車轍,部分車轍相互交錯,車輪痕跡清晰可見。路面較平整,有明顯踩踏面。車轍寬0.14米—0.26米、深0米—0.16米,發現兩條車轍,可能為一組,軸距2.2米。

  “以上兩處古道遺跡走向相同、形制相近,似為同一條道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謝二村古道被東漢墓葬打破,這為道路遺跡年代的斷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因此其時代應該不會晚于東漢。”考古專家稱,兩處古道剛好處于新寺遺址的南北兩端,而新寺遺址被認為是西漢的長門宮,因此道路遺跡極有可能與長門宮密切相關。此外,本次發掘還于謝二村發現了一段墻基,墻基夯層堅硬,厚度均勻,工藝精細,或許就是長門宮南墻基礎。本次發掘對于了解長門宮遺址的外圍部分提供了新的資料,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思考,有助于下一步考古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