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陜西漢中南鄭區的小龍蝦陸續上市,它們中有不少就產自當地的水稻田里。通過稻田綜合種養,小龍蝦、泥鰍、蟾蜍等水產品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額外的種地收入。“稻田+”拓寬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在漢中市南鄭區紅廟鎮西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水稻田里,生活著一群“疙里疙瘩”的蟾蜍。它們雖然其貌不揚,但卻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寶貝疙瘩”。

位于五龍庵村的蟾蜍幼苗孵化工廠。周澤華 攝位于五龍庵村的蟾蜍幼苗孵化工廠。周澤華 攝

  蟾蜍產蟾酥,蟾酥能制作藥物華蟾素。“我們這里的蟾蜍屬于特種養殖,定點為陜西東泰制藥有限公司供應制藥原材料。”西溝村黨支部書記楊依軍介紹,在附近的五龍庵村,有一家蟾蜍幼苗孵化工廠,西溝村的蟾蜍幼苗都是由那里提供的。

  張曉榮是蟾蜍幼苗孵化工廠的負責人,5月底,他一直在孵化工廠里忙著為蟾蜍幼體培育著餌料。撒下餌料后,張曉榮又要去仔細記錄著孵化棚內的空氣濕度和溫度,及時調節幾個風機的檔位。

蟾蜍幼苗。周澤華 攝蟾蜍幼苗。周澤華 攝

  “開始我也養過其他水產品,現在就一心一意孵化蟾蜍啦。”張曉榮告訴記者,他的蟾蜍孵化養殖技術,也是陜西東泰制藥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員提供的。蟾蜍養殖的收益相對來說比其他水產品要高,貧困群眾能夠拿到更多的分紅。

  一只小蝌蚪長成符合收購標準的蟾蜍需要兩年。在這兩年時間里,蟾蜍有一年屬于貧困群眾。張曉榮翻開孵化池周邊的土塊,找到一只小拇指大小的蟾蜍幼體。他說:“像這么大的蟾蜍崽崽,就能賣給貧困群眾了,按只賣,一只0.6元。”

工人們在察看幼苗長勢。周澤華 攝工人們在察看幼苗長勢。周澤華 攝

  貧困群眾按照這樣的價格對蟾蜍幼體進行認購,認購成功后,這批蟾蜍幼崽就會被送到貧困群眾所在的合作社,進行集中飼養。等到蟾蜍長到75克,再由孵化工廠按照3.5元每只的價格回購,定向銷往陜西東泰制藥有限公司。

  2019年,張曉榮銷售了3000公斤蟾蜍,毛利潤有30萬元上下,平均每畝地的純收入能達到1萬元。此外,他還能給貧困群眾提供4.8萬元左右的分紅。

  “2020年我預計行情比2019年會更好些。2019年剛起步,量少些。2020年我們這里大概能賣500萬只蟾蜍出去,目前已經銷售了60萬只。”提起未來,張曉榮信心滿滿,他說,“現在這種稻田綜合種養的模式好啊,一畝地的收入能比單獨種水稻多出幾十倍。”

  高效生態的農業模式推動了長期有效的脫貧幫扶機制形成。在南鄭,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得益于稻田綜合種養的產業模式。截至2019年底,已經有1650戶貧困戶被以托管代養、解決就業等方式幫扶帶動,戶均年增收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