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縣再獲‘十強縣’稱號”、“恭喜××縣榮獲‘××強縣’榮譽”。。。。。。

  要說近日陜西各縣(市、區)的領導干部們最關注什么,非一份表彰莫屬。

  日前,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表彰2019年度陜西省踐行新發展理念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市、區)的名單已經出爐?!跋蔡帷北碚玫?5個縣(市、區)紛紛發文通告。

  之于上榜者,各項表彰是對其發展的肯定,更是一份真金白金的鼓勵。通報顯示,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坊妹注意到,此次既有旬陽、勉縣等首次上榜的“生面孔”,也有“績優生”曾上榜全國百強縣的神木與韓城雙雙“落榜”。

  那么,“常客”掉隊的背后是哪些標準在變化?為何GDP排名靠前的一些經濟大縣,上榜數量卻不多?共同富裕的路上哪些區縣正在“冒頭”?這份榜單還有哪些玄機?208坊采訪了陜西省統計局首席分析師與首席數據師,用數據說話,看縣域“成績單”。

  “蛋糕”做大,五區縣GDP超千億

  “十強縣”中,與往年相似的是,隸屬于榆林的縣(市、區)依舊最多。頗為意外的是,2019年度上榜全國“百強縣”的神木與韓城并未在榜;旬陽縣、勉縣首次進入陜西省“十強縣”,尤其是旬陽縣實現了安康市 “十強縣”0的突破。

  坊妹查閱2019年陜西省縣域經濟GDP排行榜發現,2019年神木生產總值(GDP)為1362.88億元,位列陜西第一,也是陜西唯一一個跨入億元俱樂部的縣域。韓城以351.86億元排名第四,但相較上年,增速下降4.64%。

  對比2017年(因2018年未做評選),韓城市、神木市、三原縣、興平市、城固縣、南鄭區(原南鄭縣)等6縣(市、區)被擠出榜單,府谷縣、靖邊縣、彬州市、岐山縣仍在榜單。

  西安在“五強區”中占據4席,然而相較于上次評比,榆陽區“突出重圍”,打破西安“霸榜”占滿名額的局面,躋身“五強區”。

  較為搶眼的是,雁塔區繼續領跑西部,邁上2000億大關。2019年,雁塔區實現GDP2271.07億元,增速8%,較全國高1.9個百分點,總量占西安市四分之一,稅收在財政收入中占比達到86%,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2019年,雁塔區GDP位居全國百強區第17位,按照工信部機構最新標準,2020年雁塔區再進一位,排第16名,再次名列西部第一。

  “2019年陜西縣域經濟平穩增長,經濟規模持續擴大。”陜西省統計局首席分析師、縣域經濟處副處長張巧分析指出,2019年,陜西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956.42億元,較上年增加218.15億元。未央區、碑林區、長安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億大關,陜西全省生產總值過千億元的區縣達到5個。

  不以GDP論英雄,千億縣(市、區)“落榜

  細心地坊友或許發現,單看GDP,突破千億大關的神木、未央、長安以及排名靠前的韓城,本該妥妥地躋入榜單。然而,根據《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辦法〉的通知》(陜政發〔2018〕1號),此次評選是綜合考評,需結合黨風廉政建設、環境保護、節能降耗、安全生產等方面實際情況。

  也就是說,“不以GDP論英雄”的宏觀調控新指揮棒正在發揮作用。即使是GDP排名第一、家里有礦的神木也不再是新形勢、新觀念下的“強”縣(市、區)了。

  長期以來,GDP一直是各界最關心的經濟發展量度。GDP的規模、增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就業、人民生活水平。但過猶不及,一旦過分強調GDP,就會落入誤區。

  有些地方唯GDP論,以犧牲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為代價,“功在一時,罪在長久”,為地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有些地方為了追求GDP,上馬一些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隨之而來的甚至可能是暴力拆遷、征地糾紛等為社會帶來無窮隱患的問題。

  要看GDP,但不再唯GDP是瞻,陜西淡化GDP作為上榜唯一依據,是為了把“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岸嗉R發”,提質增效,以期通過更多的改革舉措激發市場活力、挖掘增長潛力,用高質量GDP取代高速度GDP,形成GDP“換擋”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當然,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合理的增速作為支撐。陜西省統計局首席數據師、縣域經濟處四級調研員李洋分析指出,強縣強區貢獻突出。

  例如,“十強縣”以全部縣域15.8%的常住人口創造了23.8%的生產總值和36.4%的總稅收收入,縣均生產總值、總稅收收入為260.51億元、37.24億元,分別是77個縣(市)平均水平的1.8倍、2.8倍;“五強區”以全部城區25.7%的常住人口創造了40.3%的生產總值和45.4%的總稅收收入,區均生產總值、總稅收收入為1123.42億元、107.23億元,分別是30個區平均水平的 2.4倍、2.7倍。

  之于陜西,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現象較為突出。客觀上需要各地在經濟發展上保持一定的增速,通過做大經濟總量這塊“蛋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爭先進位”大換血,僅一席蟬聯

  “爭先進位縣”中隸屬于漢中的最多,其次為商洛與安康;對比上次評選,榜單變化較大,除柞水縣外,其余9縣(市、區)均有變動。

  在柞水,僅“小木耳”這一“大產業”,年生產規模就達到1.5億袋,年產品總產量超過7500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50億元,帶動該縣農民群眾年人均增收達到8000元以上。同時,在拓展招商引資領域,趁熱打鐵并改善投資落地環境,截至9月底,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3個,總投資94.29億元,完成到位資金103.17億元,占商洛市任務的100.16%。

  “爭先進位區”中銅川表現搶眼,隸屬的3區全部入榜,占據半數五分之三的“版圖”,風頭強勁。而該榜單則較上次統計,全部換血。

  坊妹注意到,銅川走的是一區(縣)一策,強化產業鏈思維,協同創新之路,更是將目光放在“人”上。通過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公益崗位開發、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基地吸納就業等舉措,加強就業幫扶力度。在8月份結束的脫貧攻堅普查工作中,銅川市就業服務享受率為99.26%,位列陜西省第一。

  如果說榜單中哪項評選競爭最為激烈,那非“爭先進位”莫屬了。“爭先進位”縣、區的15個席位中,僅柞水蟬聯,換血率突破九成。個中原因也指向明晰——陜西“爭先進位”縣、區經濟較快增長,競爭力明顯增強。

  張巧指出,“爭先進位”前十縣GDP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總稅收收入增速為7.6%、11.3%、12.5%,分別高于縣域平均水平2.7、6.7、11.3個百分點;“爭先進位”前五區工業增加值增速、總稅收收入增速為6.6%、9.5%,分別高于縣域平均水平0.6、11.6個百分點。

  科研增動力,安康無緣生態建設強縣

  “現代農業強縣”中,渭南坐實農業大市之稱,轄內縣域入榜占比過半。數據師李洋注意到,隨著陜西特色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加工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一批龍頭企業逐步成長壯大。

  例如,2019年,77個縣(市)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428個,較上年增加了47個。2019年度“現代農業強縣”中,縣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2億元,縣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6個,分別是全省縣域平均水平的2倍和2.5倍。

  “新型工業強縣”中,寶雞最多。對比上次評選,麟游縣、千陽縣、平利縣較為穩定。志丹縣、扶風縣則替代了隴縣、藍田縣。

  李洋告訴坊妹,2019年,陜西省77個縣(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9.2%,對縣域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3.2%,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其中,科技研發激發了工業發展內生動力。

  例如,2019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0.37%,而5個“新型工業發展強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0.62%,比縣域平均水平高出0.25%,其工業增加值占比、增速分別比縣域平均水平高14.2、5.9個百分點。

  “生態建設強縣”中,集中在商洛、漢中、寶雞。對比上次評選,原安康上榜的嵐皋縣、石泉縣、旬陽縣3縣全被替換,致使在這一考核中,安康輪空。

  讓坊妹頗為揪心的是,一些縣域坐落于自然保護區內,一些縣域被譽為陜西的一葉“綠肺”,在這些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第一要義,但卻榜上無名。不知識新晉的縣域在生態建設中更加突出,還是被擠出的縣域有所懈怠??傊?,這一綠色GDP不能丟。

  坊妹還注意到,被表彰的45個縣區中,隸屬寶雞的縣(市、區)多達8次,上榜最多。其次為漢中6次,西安與商洛均為5次。眼尖的坊友或許會發現,楊凌示范區“顆粒無收”,其實,這與該榜單的評價標準有關。例如在“現代農業強縣”的評選中,因其不屬于“縣”,而沒有機會“參賽”。

  縣域經濟將成為陜西追趕超越的“主戰場”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重要的施政單元,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縣是最大的戰術單元,也是最小的戰略單元。強縣是強市、強省、強國的基礎。

  潛藏巨大發展空間的陜西的縣域經濟,將成為陜西追趕超越的“主戰場”。而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陜西縣域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比如, 縣域經濟規模小、占比低。全國百強縣僅有2個,西部百強縣只有9個,77個縣(市)中生產總值過300億元的僅有5個,縣域GDP占全省比重未過半,僅占42.5%。

  比如,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2019年陜西省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3695元和6261元。

  比如,發展水平低,縣域第三產業占比低于陜西全省水平12.5個百分點,縣域非公占比和城鎮化率分別低于全省水平6.3和11.3個百分點。

  比如,發展不均衡,GDP排前10名縣(市)的經濟總量為4159.69億元,占陜西全省縣域的38%;而GDP排后10名縣的經濟總量為266.3億元,僅占全省縣域的2.4%。前10名縣(市)GDP總量是后10名縣的15.6倍,發展極不平衡。

  如何在百年未有之變局與“雙循環”疊加的背景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速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各省面臨的共同課題。

  坊妹以為,這份表彰及其所給予獎勵的背后,是陜西從省級層面對縣域發展的鼓勵與調控。而縣域自身也要“爭口氣”,不僅要擺脫“半懸空”的狀態,與城市和農村對接好,用好兩方面資源。更要規避“大而全”的發展路徑,結合自身特色開發好的投資項目,聚焦“縣域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配套水平,讓社會資本進得來、留得住,更讓縣(市)答卷個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