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4時30分
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
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成功將重達8.2噸的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
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
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開啟我國首次
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完成最后一步——“回”,因此備受矚目。
你知道嗎?
此次西安硬科技再次發力
多方面助力“嫦娥奔月”
“去月球上面抓把土~”

“嫦娥五號”探月返鄉
西安動力搭建76萬公里天梯
此次“嫦五”地月往返76萬公里的征程中,位于西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制的107臺發動機,持續接力,助推“長五”護航“嫦五”“探月返鄉”。
此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上,配套了六院研制的30臺火箭發動機。其中,8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及2臺9噸級氫氧發動機,全部是我國新一代綠色環保發動機。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著陸器、上升器、軌道器、返回器等四個器組成。六院為“嫦娥五號”著陸與返回的三套推進分系統,研制了77臺大小不同、性能各異的軌姿控發動機。

▲ 月面采樣示意圖
其中,7500N變推力發動機上流量調節器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公差僅為一根頭發絲的1/80。面對難題,六院科研人員迎難而上,為“嫦娥五號”落月采樣返回任務全程保駕護航。
“長五”和“嫦五”
“最強大腦”均由西安造
此次,“長五”與“嫦五”的最強大腦均由位于西安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制造。
“長五”能夠穩定飛行,離不開九院771所研制的箭載計算機。它能夠有條不紊地完成箭體參數錄取、飛行軌跡誤差修正以及控制指令輸出等多項復雜的控制任務,確保火箭的穩定飛行。

▲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王磊 攝)
在“嫦娥五號”探測器上,771所為上升器、返回器綜合管理單元配套了CPU模塊,也就是它們的“最強大腦”。CPU模塊作為綜合管理單元的核心部件,是上升器、返回器的控制源頭,負責控制各相關模塊,使其正常運轉。
西安科技為“嫦娥五號”
“繞、落、回”全過程護航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研制了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以及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為探測器實現“繞、落、回”全程護航。

▲ 嫦娥五號探測器示意圖
繞
“貼身手機”:
測控天線使“嫦五”暢連地月
在距離地球遙遠的38萬公里之外,如何讓嫦娥五號探測器與地面建立順暢的聯系,這就依靠西安分院研制的測控天線。測控天線相當于是“嫦五”隨身攜帶的“手機”,與月球之間的測控通信主要依靠這部“手機”完成。
落
“泊車雷達”:
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
讓“嫦五”安全著陸
在“嫦娥五號”探測器抵達月球軌道后,著陸器將攜帶著上升器著陸于月球表面。能否安全著陸于月球表面,是“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的關鍵一步。西安分院為“嫦五”研制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相當于在著陸器上安裝了一部“泊車雷達”。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將極大方便“嫦五”控制身姿順利“泊車”。

▲嫦娥五號探測器
月地之間架橋梁
數據傳輸三檔調控發回月球“打卡照”
探月之旅,拍照必不可少。“嫦五”所攜帶的相機拍攝的照片如何及時地傳回地面,這就需要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研制的數傳子系統。
在著陸器準備著陸月球表面的時候,數傳子系統就開始開機工作。它會將安裝在著陸器上的相機拍攝的著陸畫面以及數據信息實時傳回地面,以便于地面對落月的信息進行及時判斷。

在著陸器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后,安裝在著陸器上的數傳子系統會將月面工作段的采樣圖像、采樣鉆取的科學數據以及上升器起飛等過程的圖像數據傳輸到地面,為任務的順利推進提供決策參考。
“回”
為太空“穿針引線”瞄“針眼”:
微波雷達助力交會對接
上升器采集的月面樣本,如何成功交付給返回器并順利帶回地球,就必須通過交會對接這一復雜的“神操作”才能完成。西安分院研制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就是為距離地球38萬公里外的“穿針引線”式的交會對接而設計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相當于為太空“穿針引線”瞄“針眼”。

▲ 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示意圖
當上升器攜帶著月壤樣品返回環月軌道后,軌道器對上升器實施追蹤。在追蹤至100公里范圍內的時候,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開始工作。由西安分院研制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可以測量上升器和軌道器之間的相對距離、方位、俯仰角度及其變化。

自古以來,月亮始終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探月夢想由來已久,神話故事中嫦娥服下丹藥,飛上月球。如今,“嫦娥”系列探測器在長征系列火箭的托舉下,已五度奔月。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
浩瀚宇宙
人類探索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