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陜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

  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已達38項,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目前

  陜西共有4處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

  其中,陜西涇陽鄭國渠、漢中三堰、龍首渠引洛古灌區3處古代水利工程,分別于2016年、2017年及2020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鳳堰古梯田

  有“天上云梯” “大地浮雕”之稱的鳳堰古梯田,位于漢陰縣漩渦鎮,毗鄰漢江,面積約1.2萬畝,分布在漢江之北、鳳凰山南麓海拔約500-600米的區域。

  鳳堰古梯田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認定,被評為“陜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認定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F已建成全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

  古梯田分鳳江、東河、堰坪梯田三部分,并根據自然地形、河流走向、灌溉水源分布情況,大致分成堰坪梯田堰坪茨溝區、東河梯田東河區,以及鳳江梯田黃龍中銀區等三個灌溉區,可謂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致、奇趣、清新、壯美”于一身。

  聰明的古人利用地形

  建設出翻山越嶺的渠系

  結構精妙的涵閘

  設計巧妙的堰堤

  經過漫長的發展

  最終形成了如今梯田的龐大規模

  ↓↓↓

  鳳堰古梯田引鳳凰山溪水自流灌溉,并對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氣候形成的雨水加以利用,同時人們在梯田上開挖了許多溝渠與堰塘,連接起了眾多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梯田,讓每塊梯田都有灌溉水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良性循環的水利灌溉系統。

  鳳堰古梯田

  周邊有大量

  明清碑石、古遺址、古村落等

  珍貴歷史遺存

  ↓↓↓

  據悉,在鳳堰古梯田地域內有20余個古民居群落、20余處古寨堡以及多處古廟宇、古堰渠、古塘壩,其中堰、渠等水利灌溉工程有許多至今仍在使用。

  這些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引水灌溉及農業耕作技術的遺存,是梯田開墾及灌溉工程修建的歷史痕跡和文化印記,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

  在當地人看來,古梯田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

  清代時大批來自湖南、廣東等地的移民遷居于此,帶來了南方才有的水稻種子。高海拔、多濕潤的自然條件讓種子在此“安家”,改變了當地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耕作風俗,讓數輩人在自然的庇佑下安然度過數百年。

  古梯田被發現后,陜西省文物局與安康市、漢陰縣結合當前“讓文物活起來”“活態展示”“鄉村振興”等思想背景,提出籌建古梯田生態博物館,整合當地文化、生態、民俗、農旅等多種資源。

  2012年,以當地特有的移民文化為支撐、以古梯田文物景觀為亮點、以移民生態博物館為平臺,我國首座移民生態博物館——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誕生了。

  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北方第一座以不可移動文物和文化景觀為主體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它是以村寨社區為單位且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極大程度上保護和保存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博物館開館后,每年擁入鳳堰古梯田的游客不斷攀升,帶動核心區域6個行政村約萬人共同致富,帶動社會投資規模超10億元,已有多家企業的項目落地建設。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自此一舉成為鄉村振興的旗幟和典范。

  2024年(第十一批)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我國入選的其他三處

  ↓↓↓

  坎兒井

  坎兒井是中國歷史悠久且極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統,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分布最為集中,主要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構成。目前,吐魯番現存坎兒井1200余條,其中有水坎兒井約190條,年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約10萬畝,至今仍在持續發揮效益。

  中國古堨

  安徽黃山徽州區和江西婺源縣歷史上由古徽州管轄,都傳承了“堨”這種砌石引水堰壩類型的水利工程。建造時間最早的鮑南堨距今有1697年歷史,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古堨營造的優美水景觀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遺址遺存融合一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秀山巨豐堰

  秀山巨豐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重慶秀山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仍在發揮水利效益的灌溉工程。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共有巨豐、永豐、黃角3座攔河壩,渠道通過3座渡槽穿過平江河的兩條支流,灌溉范圍超過1.6萬畝。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文物陜西、漢陰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