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2:25,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我國首個商業發射場首飛成功,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為本次發射用火箭提供了全部動力,包含一級、二級共6臺發動機,輔助動力系統16臺推力器及相關配套產品,特別是六院研制的130噸級泵后擺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的首飛,是本次發射任務的關鍵環節和一大亮點。

  本次發射任務,實現了我國火箭發動機單模塊內推力最大構型首飛、130噸級泵后擺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首飛、二級雙機并聯液氧煤油發動機兩次啟動狀態首飛、液氧煤油發動機推進劑——煤基航天煤油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首次使用,并且,配備有由六院研制的加注供氣系統和噴水降噪系統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也迎來首秀閃耀登場。

  (航天六院試驗隊祝賀發射圓滿成功)

  發動機產品“更小巧”+“更強勁”

  據介紹,火箭一級由四機并聯形式的新型高壓補燃循環綠色發動機——130噸級泵后擺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組成,先進的泵后擺技術首次在大推力發動機中實現飛行應用。所謂泵后搖擺,是指將搖擺裝置后置,使發動機在飛行過程中僅搖擺推力室部分就可實現推力矢量變化。相比于傳統方案,有效減小了發動機輪廓尺寸和重量,在箭體中需求空間減少,可以在不增加箭體直徑的基礎上增加發動機的數量,提高火箭的有效載荷。除此之外,還降低了搖擺力矩,改善了使用維護性,推力得到提升,可靠性更高。六院研制團隊突破了大流量富氧燃氣搖擺裝置、總體結構輕質一體化技術、分級起動及調節技術一系列關鍵和核心技術,實現了發動機綜合性能的全面提升。

  四機并聯,意味著需要把四臺技術成熟的發動機系統“組合”在一起工作,而不是簡單地“捆綁”在一起,這樣既可以為火箭提供更大的推力,又可以一定程度減少系統的復雜程度。四機并聯涉及系統間匹配性、多機耦合特性以及力熱承載特性,六院研制團隊通過識別系統匹配性風險,開展發動機起動同步性、綜合力熱環境、故障識別與處置方案等評估,通過深入的機理分析和大量的數字仿真,將難點一一突破。

  火箭二級首次采用了雙機并聯形式的18噸級二次起動補燃循環液氧煤油發動機,不同于一級和助推級發動機相對完善的地面保障條件,該發動機在攻克高空發動機兩次起動諸多技術挑戰的同時,還要自身確保必要的保障條件。六院研制團隊從最初始的課題研究,到初樣、試樣階段工作,先后通過搭載、分系統、多臺單機等研制實踐,通過多輪迭代設計,積累海量數據,充分梳理分析,以此為基礎相繼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

  發動機智造“打破常規”+“迭代優化”

  面對發動機并聯空間緊湊,四臺分機間距離小,與機架對接調整空間有限等挑戰,六院研制團隊憑借豐厚的工藝經驗和三維仿真軟件的熟練應用,在虛擬環境下進行發動機并聯,通過改進工藝裝備、優化裝配流程提前將問題規避;發動機四機并聯后需沿寬度不足60毫米的機架橫梁布置百余根管路,六院研制團隊利用三維模型應用數控彎管機彎管,數控彎制率達90%以上,極大提高了彎制效率和精度;面對全新狀態的發動機,六院研制團隊將發動機的裝配流程從“覆蓋全面”到“聚焦重點”,將發動機裝配的全流程方案、技術風險分析、人員操作安全等問題逐一統籌策劃,確保了發動機的順利裝配。

  該發動機并聯總推力超500噸,既是我國液體動力發展史上推力最大、系統最為復雜的一次發動機點火試驗,也是國內首次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四機并聯點火試驗。該型試驗準備過程中,六院研制團隊先后解決了發動機吊裝、煤油分流結構、泵前管路固定與約束等關鍵技術難題,完成發動機專用停放工裝、發動機翻轉吊具、發動機動架、轉接架、轉接環、大流量五通分流結構、發動機防火裙支撐結構等十余套專用工裝研制,最終為此次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本次發射任務中,不僅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的首飛令人矚目,我國首個商業發射場的首秀也備受關注,在它的建設過程中,來自六院的“力量”也給予了強力支撐。由六院165所承建的發射區加注供氣系統、技術區火箭總裝廠房供氣系統、分析化驗室等項目圓滿完成了為火箭系統輸送和檢驗動力能源的重要使命;在發射場2號發射工位建設中,六院101所圓滿完成國內噴水量最大的火箭發射臺噴水降噪系統研制任務,為首發任務成功提供了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