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不是無意義的內卷戰,久違的平臺經濟商戰再現。4月21日,京東集團發布公告,一紙“檄文”直指競爭對手強迫外賣騎手“二選一”,隨后宣布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承諾保障被封殺騎手的訂單量、擴大全職騎手招聘、優先安排騎手家屬就業,甚至對超時20分鐘以上的訂單全部免單等。
京東的“檄文”中還指出,“你可以十幾年不為任何一名騎手繳納五險一金;你可以用強大的算法對騎手極盡壓榨之能事;你可以長期對騎手事故率超過快遞小哥三倍以上的安全問題置若罔聞;你可以在約 60% 以上門店都不賺錢的餐飲行業賺取千億利潤,絲毫不顧餐飲從業者的艱辛和掙扎;你還可以在超過 40% 毛利的幽靈外賣暴利驅使下,縱容和鼓勵幽靈外賣大行其道,絲毫不顧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望你們好自為之!早日回頭是岸!”
當日晚間,美團發布說明回應稱,全球沒有任何平臺有動力、有能力去約束外賣騎手的接單選擇。美團從未限制騎手在餓了么上接單,未要求騎手不跑閃送、順豐等其他即時配送平臺,同樣更沒有任何理由對某平臺進行任何限制。此前,在4月19日,美團發文稱,有多條包含“美團封殺騎手去某平臺跑單”“不要去跑某平臺,查到就是永久封號”等內容的聊天截圖,美團嚴正聲明:相關內容純屬編造,均為謠言。
自從兩家企業幾乎同時間宣布為騎手繳納社保開始,京東和美團已經成為一枚輿論硬幣的兩面,常常被拿來作比較。這場隔空叫板雖然彼此都沒有點破“某平臺”是誰,但其中的火藥味已是不言而喻。而昨晚,京東還使出了“殺手锏”——創始人劉強東出面,親自送外賣、請騎手吃海底撈的行為迎來輿論場好評。
其實,這種企業間公開的交鋒、企業實控人間接下場參與,在過去的互聯網上并不罕見。但過去的一段時間以來,輿論為企業留下的暢所欲言的空間在減少,不少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擔心被輿論反噬而不自覺地躲在聚光燈后。但是相比躲在聚光燈下的暗斗,這樣有話擺在面上的明爭顯然更符合社會期待,只要言行有矩而非信口胡來,大大方方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并向市場宣傳自家的企業價值觀,本就是注意力經濟的合理范疇。
不過結合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還是要警惕這種基于爭奪市場份額的商戰異化成無意義的道德戰。尤其是,與劉強東的形象形成輿論對比的是,不少網友都表達了對美團創始人王興的不滿,比如有網友就揶揄道,“20幾塊的外賣東哥親自送,20萬伏的電棍等著王興來”,甚至還有一些更有損人格的段子對其進行過分貶低。商業世界里的交鋒,最終還是要回到商業世界的語境里去打量,而不是訴諸極端。當然,也有論者認為,京東正是踩準了行業痛點,所以才搞起輿論的投機營銷,筆者同樣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不應該把市場經濟無形之手下的自然演化定性為企業的輿論投機,京東說了什么不要緊,關鍵是看它能否做到,以及圍觀者是否能理性看待,而不是踩一捧一。
商戰本是市場經濟下企業正面交鋒的映射。京東這條鲇魚的強勢擺尾帶來的市場效應,也是對美團為代表的企業,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的一次修正。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魅力所在,當消費者釋放新的消費需求時,就會有勇敢的過河者應聲而起,但當過河者一家獨大并出現了種種弊病時,就有新的入局者出來糾偏。此起彼伏、樂此不疲,這是中國民營經濟勃勃生機之所在。
所以,京東也只是這個糾偏程序的一員,未來也未嘗不會有新的入局者取而代之。對圍觀者來說,市場的良性競爭不能異化為對某家企業正義的審判。當然,鑒于劉強東的草根企業家出身,公眾對其有著天然的好感,對比美團飽受詬病的算法和抽成問題等,劉強東的入局更多地被網友視為一種反資本的化身來攪局。然而資本并無原罪,企業依法逐利也無可指摘,公眾應該明白,我們反對的只是無序擴張的資本,而不該是資本本身,否則今天的“反資本戰士”明天就可能被輿論扭曲為“黑心資本家”。
美團作為行業初期的破壁者之一,輿論應該正視其成績和它走過的彎路,以及新興行業的歷史局限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強有力的共識為后來者提供可汲取的經驗,而不是在有更符合期待的后來者入場時,便對其一概全否。尤其是在備受熱議的為騎手交社保的方案上,也不應該把不同體量、不同發展模式下的兩種各美其美,變成踩一捧一的道德審判。畢竟,我們要的是不同市場主體間的八仙過海,而不是一家獨大后的寡頭傲慢。
此外,還要從之前那些平臺經濟的內卷競爭中吸取教訓。尤其是2010年代的外賣補貼大戰帶來的惡性競爭破壞市場生態和勞動者權益困境的負影響到今日還沒有徹底根除。而審視京東此次的舉措中,除了保障騎手和商家權益外,也有“百億補貼”這樣的老招數,然而外賣行業的低利率難以支撐長期補貼,尤其是容易引發競對平臺的對等性報復,在媒體的報道中,就有商家表示了“千萬別因為搶市場,再搞低價競爭”的擔憂。而這些更具公共價值的討論,在這一輪“捧京東,貶美團”的輿論聲勢中被忽視了,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京東在外賣行業的橫空出世,除了業界認為的是為了鞏固在3c家電市場的地位以及開拓即時零售的野心外,其實它更契合了一種民間情緒,就是過往那種唯速度是從,唯效率是從,而漠視騎手和商家權益的短期逐利行為已經于輿論所不容。不過,也正是因為我們已經從極致低價的內卷式比拼,回到了保障商家利益、呵護騎手尊嚴的公共責任的立場上來,就要更加警惕過猶不及,防止這種對企業公共責任的要求滑坡為道德綁架,從而讓道德負擔稀釋了商業利益,繼續走上內卷的老路。
因此,無論是輿論戰還是補貼戰,都要警惕最終的走向是一場無意義的內卷戰。(新黃河 評論員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