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午,隨著嘹亮的汽笛聲,一列滿載著汽車、機械配件、家用電器等貨物的X9043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緩緩駛出,一路向西開往塔吉克斯坦丹加拉,標志著中歐班列(西安)今年以來開行超2000列,開行量、裝車量、發運量均同比增長超30%,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

中歐班列(西安)今年以來開行超2000列 通訊員賈智煒 攝
回程班列占比攀升 “一單制”暢通分撥路
今年以來,中歐班列(西安)回程班列成績亮眼。2024年,回程班列占總開行量的54%,今年一季度更是升至60%。
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黨委書記劉東萌介紹:“去年,我們在哈薩克斯坦北哈州建成投用了面粉成品、掛面、飼料等多個加工廠,海外工廠的產量提升了,回程的貨物運量也增加了,品種除了過去的糧油、食品,還會有自產的掛面、飼料等。我們還將進一步逐步擴大農產品品種及規模,把哈薩克斯坦優質產區的農產品送上我們的餐桌。”
今年年初,西安鐵路局將滿載1300噸哈薩克斯坦成品面粉的中歐班列開進了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的工業園區,為企業首次實現了從國外倉庫到國內倉庫的中歐班列“門到門”運輸,省去了汽車擺渡環節,有效提升貨物運輸效率,降低了企業的運輸成本。
作為擁有41條國內集結分撥線路的西安國際港站,還擔負著中歐班列回程貨物分撥的重要任務。為了讓回程班列貨物更高效地分撥到下游,西安鐵路局推出鐵水聯運“一單制”班列。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奇韜介紹:“比如從俄羅斯進口的45箱牛皮紙,我們采用‘一單制’從西安國際港運輸到太倉港,和傳統方式相比,全程時間縮短3天,時效提高30%以上,成本降低約25%。”“一單制”通過“一次委托、一單到底、一箱直達、一次結算”,實現了鐵水運輸的無縫對接,大幅提升了運輸效率。

中歐班列(西安)今年以來開行超2000列 通訊員賈智煒 攝
貨場升級效能提升 “班列班組”保駕護航
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加快西安國際港數智化建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構建了智能場站系統。通過該系統,不僅能實現與95306系統及綜合服務平臺的數據共享,還能對車輛進出、貨物裝卸、倉儲管理等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比如,以前人工核對貨物信息容易出錯且效率低,現在通過智能識別設備,瞬間就能完成信息采集和比對,大幅提升了作業和管理效率。
貨場擴能改造同樣成果斐然,集裝箱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年處理集裝箱可達600萬TEU(標準箱),年貨運量可達7500萬噸。這使得西安國際港站能夠接納更多的班列停靠和貨物吞吐,為中歐班列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此外,全國首個服務班列運輸的“絲路青鋒”班列班組也在今年成立。該班組構建了全鏈條閉環式服務模式,從貨源組織階段,深入企業了解需求,幫助企業合理安排運輸計劃;在班列運輸過程中,實時跟蹤貨物狀態,及時處理突發情況;到貨物交付環節,還會收集客戶反饋,不斷優化服務。班列班組的成立打破了不同部門間的壁壘,為中歐班列高效運行筑牢了組織保障。
運輸優化數據亮眼 開行勢頭正強勁
今年以來,中歐班列(西安)各項指標屢創新高,開行量、裝車量、發運量均同比增長超30%。西安國際港站今年7次打破裝車紀錄,其中3月29日裝車量達1530車,刷新歷史紀錄。國鐵集團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西安)累計開行1519列,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5%,開行勢頭十分強勁。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西安鐵路局在運輸組織方面的不懈努力。西安鐵路局聯合園區各單位形成“站區共建、資源共享、標準統一”的協同模式,通過月度會商機制深入剖析運輸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從需求受理時的快速響應和精準對接,到裝車組織時的合理配載和高效作業,再到上線發車時的科學調度和緊密協同,進行了全方位的優化。通過這些努力,班列返程成本降低20%,集結效率提高52.9%。
同時,積極拓展運輸網絡,加強與沿海港口和物流樞紐城市合作。目前,已穩定開行多條鐵海聯運班列,連接青島港、北侖港等港口的線路,實現了貨物的江海聯運,為內陸企業開辟了更便捷的出海通道。還開行輻射煙臺、廣州、寧波等物流樞紐城市的疏運班列,進一步提升了西安國際港站的集結能力,擴大了中歐班列(西安)的輻射范圍,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下一步,西安鐵路局將加強與地方政府、外貿企業、平臺公司等相關單位合作,不斷深化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持續提升中歐班列(西安)的綜合服務能力,為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更強運力支撐。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梁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