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持續攀升,“停車難”已成為困擾民生出行、制約城市運轉效率的突出痛點。作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抓手,公共停車場建設不僅關乎市民日常出行的便利度,更直接影響著城市功能的完善與宜居品質的提升。按照2025年度全市為民實事工作安排,今年,全市開工建設公共停車位不少于1.5萬個。記者日前從市住建局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71個公共停車場,11029個車位,占年度任務的73.5%。

優化工序保進度
停車場建設步伐不停歇
持續高溫下,在大麥市街51號院停車場改造現場,圍擋區域內十余名施工人員冒著酷暑緊張作業。綁扎鋼筋、校準模板等工序同步推進,各環節按計劃穩步進行。
據了解,該項目所在地民居區與商鋪密集,區域內停車設施長期不足,且道路空間狹窄,停車難已成為影響居民生活品質的實際問題。此次提升改造工程聚焦這一民生痛點,規劃建設立體停車庫,將建設140個停車位,通過空間的集約化利用,有效緩解區域停車壓力。
為確保總工期順利推進,項目部不斷優化施工工序,調整人員、材料、機械的搭配,各班組搶抓時機輪流施工,項目逐步按計劃推進。目前,已進入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記者了解到,為應對持續高溫天氣,項目部科學調整施工時段,為工人預留休息時間,并在現場設置遮陽棚,配備飲水、防暑藥品等物資,在保障施工人員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確保工程進度不受影響。
項目負責人表示,針對項目的施工,將嚴格遵循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預計今年12月完成提升改造并投入運營,屆時將進一步優化該區域交通組織,為居民及游客提供便捷停車服務,助力區域功能品質提升。
建成停車場顯成效
智慧服務讓市民樂享便利
那些今年已建成投用的公共停車場,已經讓不少市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捷。
西安地鐵6號線田家灣停車場位于田家灣站A出入口北側,是今年配套建設的停車場之一,占地面積6278平方米,建有161個標準化停車位。作為踐行“P+R”停車換乘模式的城市交通服務節點,通過無縫銜接地鐵站廳、臨著公交站點及汽車租賃服務,構建起軌道交通與城市路網的高效接駁體系。

據了解,該停車場在功能設計上頗具巧思,創新融合了智慧停車管理系統與便民生活服務——不僅配備24小時司機休息室、自助洗車設備,全方位滿足市民日常通勤、跨城出行等場景下的多樣化充電與泊車需求,更以“50米步行接駁半徑” 的貼心規劃,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該停車場日均服務車次達500輛,為優化城市交通資源配置、推動低碳生活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另一處備受關注的是今年1月投入運營的錦峰停車場,位于蓮湖區蓮湖路,共建成300個公共停車泊位。由于地處灑金橋周邊,這里首先為自駕游客解決了停車難的問題。日前記者在現場看到,上午10點半左右,停車場內的車位已基本停滿。

值得一提的是,該停車場不僅服務游客,還兼顧緩解了周邊部分配建車位不足的老舊小區居民的停車壓力。“以前回家晚了,小區里根本沒地方停車,只能把車停在青年路路邊,第二天一早還得擔心被貼罰單。” 住在蓮湖路周邊一老舊小區的居民李女士說,“現在晚上把車停這兒,走路5分鐘就到家,踏實多了,路邊亂停車的也少了,看著都清爽。”
此外,紅旗鐵路公園自今年1月試運營以來,迅速成為市民休閑打卡的熱門場所,日均人流量超萬人次。為緩解公園周邊停車壓力,市住建局會同未央區住建局和西安城投集團等單位,在公園內多處節點建設“小而散”生態型公共停車場,通過停車場與公園慢行系統、公交站點的無縫銜接,將市民的“停車需求”轉化為“休閑體驗”。
挖潛空間+多元參與
探索城市停車供給高效路徑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里實現公共停車場的高效供給,平衡規劃合理性與使用便捷性,成為當前城市治理與民生改善領域的重要課題。
記者日前從市住建局獲悉,為扎實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這項民生工程,該局嚴格遵循“按需規劃、按需建設” 的原則,秉持 “政府扶持引導、社會投資建設”的工作思路,通過一系列精準舉措推動任務落地——建立健全整體工作推進機制,系統梳理形成建設項目庫,科學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細化為月度任務清單;同時,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強化扶持引導,積極挖潛各類閑置或低效利用資源,全過程強化對項目建設的指導服務。這些舉措既聚焦當下重點區域停車供需失衡的突出問題,也兼顧城市長遠發展需求,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充分盤活、高效利用各類可用建設資源,實現公共停車場的統籌布局與科學建設。
在此過程中,市住建局還注重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性,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公共停車場的投資建設,通過拓寬渠道持續增加公共停車設施的有效供給。
下一步,西安市住建局將始終站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身邊事、關心事的高度,緊盯時間節點,加快推進項目謀劃與建設進度,確保為民實事如期完工。(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