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特派北京記者 賈存真 王瑩 賀桐) “政府工作報告把今年的經濟增長定在了7%左右,陜西卻提出經濟增長10%左右,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陜西經濟發展的高目標引起了眾多關注,一些媒體對實現這一目標持懷疑態度。
面對外界的種種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江澤林表示,這樣的目標是基于陜西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優良的資源稟賦,也是陜西經濟運行特點和實際需要所決定的。
陜西10%的增長預期有現實基礎和需求
江澤林說,陜西10%的增長預期,首先,是從陜西發展階段考慮的,陜西目前第二產業占50%以上,第三產業僅占30%左右,產業結構決定了陜西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一些。其次,是陜西發展的基礎決定的,陜西資源富集,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工業基礎。同時,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要求所決定的,必須保持經濟的增長。陜西經濟不發達,經濟發展是改善人民生活、解決就業、消除貧困的關鍵。
其實,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環境下,陜西將GDP增速的預期目標從2013年的12.5%下調到2014年的11%左右,再到今年的10%左右。
“經過較長時期的高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各種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的約束增加,社會矛盾往往也隨之增加。”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東玉表示,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速度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需要,也說明了陜西省委、省政府在發展中充分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
陜西經濟增速仍處第一集團 換擋不減速
“陜西經濟前十年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投資拉動與能源支撐。但隨著產能過剩、能源價格走低,經濟增速就會受到影響。”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認為,在全國經濟增幅7.4%的大環境下,陜西經濟增速仍處在第一集團。陜西經濟已經進入換擋期,把增速從高擋位調整到中高速擋位,目的是為轉方式、調結構預留空間。
“西部地區實現與全國同步、夠格的步入全面小康目標,任務更重,難度也更大。”全國人大代表、寶雞市委書記上官吉慶認為,適應新常態,實現新發展,加快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不唯GDP,絕對不是不要GDP,陜西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還能維持5-8年的時間,仍處于上升通道,這是我們謀劃陜西工作的邏輯起點。”
上官吉慶說,保持一定速度的發展,前提是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尤其是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不能以犧牲長遠發展利益為代價,不能以犧牲老百姓的福祉為代價,發展成果要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