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韓秀峰 武丹

  “一動不動,萬紫(5元)千紅(100元)一片綠(50元)”——這是前段時間,在網上紅極一時的彩禮口訣,其中的前半句指的車子和房子,總價遠高于15萬元。如此“高規格”的配置要求,著實讓網友們嚇了一跳,直呼“結不起婚”。

  網上大概說的是城里的事,那么,我省農村的“彩禮”情況又如何呢?

  在歷時半個多月中,記者走訪了我省陜北、關中、陜南等地,調查結果顯示:我省部分農村普遍存在“天價”彩禮,“前四后八,五朵金花(5萬元)”的順口溜同樣令人咋舌,而無人遏制的泛濫現狀更讓人憂慮重重。

   “前四后八,五朵金花” 彩禮怪象赤裸上演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起步價”這個詞已經成了洽談彩禮時的“行話”;誰也說不清,用“彩禮”作為兒女婚姻前提的怪象為何能如此赤裸裸地一次次上演。如果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這些瘋狂的數字和故事,任何一個農村人,任何一個關注農村的人,都難以相信這就是真實的農村。

  2015年5月1日,家住關中蒲城龍陽的陳偉就要訂婚了,女方要求陳家在“5·1”之前必須買一輛小汽車,否則取消訂婚,而陳家人表示“之前已經給過8萬元彩禮,葡萄未成熟不能賣,時間倉促來不及貸款”,購車實在沒錢。然而,因彩禮沒談攏,兩個青年的婚事就此終止。為防止類似變相多要彩禮情況的發生,有的村民甚至與親家白紙黑字簽起了“合同”。石泉縣王軍力想給兒子瞅個媳婦,媒人找準對象之后先問對方“你們那里起步價多少”,三四萬不等價位的彩禮加上修房子、買家具、酒宴等等10來萬元的花費讓老王壓力重重,但卻不得不承受。更有甚者,在陜北,20多萬元的彩禮在農村已經不是稀奇事……

  可見,從地理上講,“天價彩禮”在陜西已是遍地開花了。

  5月中旬,洛南縣腰市鎮一個身患殘疾的小伙給女方送了30萬元的彩禮,才得以將媳婦娶進門。在大荔、合陽、澄城等渭北一些地區,花費8萬元到12萬元不等數目的彩禮已是不成文的風俗,民間口口相傳的順口溜“前四后八,五朵金花”就是對彩禮最任性的寫照。

  即便是這樣,大多數村民還都在替“彩禮”辯護,他們說“只要花10萬元把媳婦娶回來能好好過日子就算是好事情”。據了解,近些年來,騙婚、離婚、私奔的幾率在農村越來越高……

  天價彩禮的盛行,使自由戀愛的農村青年墜入了新時代“買賣婚姻”的封建泥潭,由此派生的大操大辦、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甚至封建迷信也愈演愈烈……

  據全省優秀村支書張六三介紹,20年前,農村也就是兩三千元的彩禮,如今動不動就是一二十萬元,確實害怕。當然,也有不要彩禮的情況,那都是男方家境很好或者兩家關系好家境都好。

  “農村家庭因婚致貧” 這樣的喜事太殘忍

  在與不少村民的交流中,多次聽到過類似于“別人家女兒都要8萬元,誰要是比8萬元少,家長臉上也沒面子……”在農村,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精神的空虛,攀比風、虛榮心日趨嚴重,甚至把女兒當搖錢樹,使得“買賣婚姻”愈演愈烈,甚至變得不切實際。記者在多個臨近縣城的村子里了解到,女方家長要求男方在縣城買房的例子不勝枚舉,事實上,縣城的房子他們基本沒有時間和機會去住。

  對農村問題有深入研究的蒲城縣供銷聯社主任權興鎖對農村經濟結構的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部分農村,腰纏幾十幾百萬的是農村的能人,他們有其他的產業,但只占5%,靠現代農業和外出打工的能占15%,一年也就幾萬元收入,70%的家庭也就是蓋了院新房,還有10%的農民吃飯、住房仍存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