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央企帶來產城絕佳融合

  早在2012年4月份,以陜西省政府與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央企進陜發展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為標志,陜西吹響了“央企進陜”沖鋒號。幾年來,進陜央企和陜西經濟融合發展,開創了陜西發展的新局面。

  2012年,37家央企在陜西投資,簽約金額達7000多億元。

  2015年,69家央企同陜西共簽約323個項目,累計投資金額超過8700億元。

  西進戰略,已是央企近一段時期內的一個重要戰略。今年10月,在西安舉行深化陜西省與中央企業戰略合作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央企來陜的簽約項目之多、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令人驚嘆。“項目不僅涵蓋了三個產業,還包括了能源化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諸多產業。”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如是介紹。

  央企進陜奠定了陜西的工業基礎和產業結構,進而推動了陜西的經濟發展。陜西的發展后勁足了,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也就更多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長慶油田作為“老資歷”的入陜央企也是大步向前。總部遷至西安后,長慶油氣勘探開發步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2008年以來,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建設年產5000萬噸級大油氣田,七年累計投資超過2200億元,其中六成左右投資落實在陜西境內。自1997年天然氣進入西安以來,長慶先后通過12條總長6500公里管道,西輸銀川,北上內蒙古,南下西安,東送山西、河北及京津地區,承擔著40多個大中城市的供氣任務。

  長慶就像一面鏡子,讓陜西看到了一流的央企,也讓更多的一流央企看到了陜西。當今時代,任何一個企業都難以獨立承擔起全行業技術創新,更不能關起門來求發展,尤其在帶動地方中小企業方面,央企的作用就更加凸顯。

  “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對區域經濟起到引領作用。”幾乎是大型外來企業的典范定律,也是促進本土企業的生存之道。央企來了,不但做大了陜西的經濟總量,也推動了陜西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煤能源和延長石油合作的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項目,長江三峽集團與陜煤化集團合資的渭北70萬噸烯烴項目,大唐陜西發電公司與府谷能源合資的大唐陜西府谷煤電一體化項目,西電超高壓敞開式開關及其配套項目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吳剛說:“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對于優化陜西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