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不沾泥,出門有馬路。從猴年春節開始,生活有了新盼頭。”借助60余年來中國最大移民工程“陜南移民搬遷”的契機,陜西丹鳳縣竹林關鎮的徐海龍實現了挪舊窩、安新居,從土木屋住進“小洋樓”的愿望變成了現實。
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市自2011年起,開始對當地60萬戶、240萬人實施搬遷。這是繼三峽工程之后,中國規模最大的移民“遷徙”。截止2015年底,該工程已完成搬遷32.4萬戶,使50余萬人脫貧。
記者在徐海龍的新家里看到,空調送著暖風,墻上的液晶電視播放著文藝節目,老徐看得聚精會神。老伴則陪著小孫子玩鬧,其樂融融。兒女們在廚房里張羅著飯菜,電飯鍋不時發出“噗噗”的聲響,飯菜的香氣在屋中彌漫。
這是徐海龍58年來首次在如此現代的家中度過春節。作為陜南“移民”的一員,2015年,徐海龍與老伴一起離開大山溝里的舊居,搬進了當地移民安置小區的新家。
據老徐回憶,以前的舊居高寒陰冷,家家戶戶都在堂屋擺上火盆,一年四季,炭火幾乎不滅。如今,窗明幾凈的新家中,各種家電一應俱全,一家人住新房過新年,老徐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用電熱水器、空調、自來水,和城里人也沒啥區別了。”
老徐家的新春生活是陜南“移民”的一個縮影。在與丹鳳縣相鄰的商南縣十里坪鎮的移民安置點,房屋林立、道路寬敞、白墻黛瓦,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著紅燈籠,一派火熱的新春氣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
記者注意到,今年新春,當地的街道上停放著不少系著紅絲帶的嶄新汽車。“如今收入增加,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農民工開私家車攬活也不算新鮮事了。”春節前夕,在城里務工的38歲村民張小兵淘汰了服役8年的“鐵驢”摩托車,添置了一輛汽車。
“能住進樓房開上小車,以前哪敢想啊。”張小兵感慨,現在自己在外打工,妻子在老家開了個小餐館,收入比搬遷前翻了一倍多。“日子上了個臺階,想法也更多了。”他笑言。
仍在進行的陜南移民搬遷,將力求“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繼續完成35萬多戶的移民搬遷任務。
張小兵告訴記者,移民搬遷不僅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居所,也讓不少農民走出窮鄉僻壤,實現了脫貧致富。他說,隨著城鄉差距的逐步縮小,當地的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也在日益完善,自己的下一代過上真正城里人的日子,已經不再遙遠。(記者 冀浩凡)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