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王偉民 王建)在渭南市華州區赤水鎮,種菜賣菜是村民們最主要的產業。然而,前些年豐產不豐收的情況時不時地出現,眼看著地里的菜長得很好,但卻很少有客商來買,有人無奈之下甚至將好端端的菜扔掉。不過,從兩年前開始,這里的菜卻突然不愁賣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在華州區,大白菜的銷售旺季是在春節前,不過赤水鎮東屯村的菜農薛本利卻沒有急著賣,他想捂一段時間,打個時間差,到開春后能賣個好一點的價錢。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薛本利:現在賣菜已經不愁了,有村上的小董,我只要把菜務成,給他一說,他就幫我們賣了。
這兩天價錢不錯,他就打算賣掉,于是就趕到村北頭的小董家里。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薛本利:我這還有幾畝白菜,你幫我把這銷一下。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沒問題。
找到了小董,說明了來意,就看見小董拿出了手機,隨便按了幾下,就告訴薛本利,沒問題,明天收菜。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基本上到我這來說,超不過三天,我就給他賣了,像他這明天就能解決了。
第二天就能解決?困擾東屯村人多少年的難題,到了這個小董這里,就成了輕飄飄一句話?這個小董到底是說大話還是有真本事?
第二天一大早,記者趕到東屯村時,客商來拉菜的卡車已經到了村里。
記者:師傅從哪里過來的?
客商:從西安。
記者:這次過來能拉多少菜?
客商:拉一萬來斤白菜。
而此時,在薛本利的地里,突然來了許多人,拿起白菜就開始剝皮。因為白菜要先剝皮,才能裝袋,然后裝車。那么,這些人是從哪兒來的呢?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沒事就是小董叫,反正多少有點報酬。
原來,他們都是東屯村的村民,全都是小董叫來的,給白菜剝皮,每人每小時七塊錢,剝完皮裝袋還另算工錢。對賣菜的薛本利來說,他什么都不用管,坐等著收錢就行了。兩個多小時,剝完皮的白菜開始裝袋,上車,過磅,到了下午三點,薛本利家的兩畝白菜已經全部賣完了。
兩萬多斤白菜,用手機聊個天,花了不到半天時間,就已經賣掉了,這樣的賣菜方式如今對于東屯村甚至赤水鎮周邊的菜農來說,已經不再新鮮,那么這個小董究竟是什么人,他到底是怎么把菜賣出去的?村民們為啥這么信賴他呢?
小董全名叫董瑛飛,今年剛滿30歲,從小就在東屯村長大的,2008年大學畢業之后,一直在咸陽從事計算機網絡工作。他之所以會回到村里賣菜,還得從兩年前家里的一起遭遇說起。
董瑛飛父親董社會:前年萵筍就是八分錢,你把那剝成光桿不夠工錢,最后弄得沒辦法,四畝地投資了這么多錢,收回來等于一畝地把兩千塊錢貼進去了。
兩年前村里的萵筍滯銷,對本本就不富裕的小董家里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當時小董的弟弟正在上大學,家里開銷很大。看到這種情況,剛剛在城里站穩腳跟的小董突然向父親提出,他想回家賣菜。
董瑛飛父親董社會:他要回來,我說你在城里干得美美的,你回來做啥。
對于很多人家來說,子承父業或許是件美事,但對種了一輩子菜的董社會兩口來說,他們深知莊稼人的辛苦,實在不愿意孩子大學畢業之后,還回來和土地打交道。
董瑛飛母親羅春霞:當時我心里確實是不高興,我心里想你是個大學生,本來是在城里辦公室坐的。
面對家人的反對,董瑛飛卻反倒更加堅定了回來的決心,雖然嘴上沒有說,但實際上董瑛飛做出賣菜這個決定,并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真正從這件事里看到了商機。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我覺得這個行業目前來說,還是很有前景的,現在不是國家也說互聯網+么,我現在干這個,就是互聯網+農業。
因為從事過互聯網推廣方面的工作,董瑛飛很快就找到了蔬菜滯銷的原因。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當時這個菜我覺得最缺的就是信息,對外的信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找到了病因,就得對癥下藥,利用自己所長,董瑛飛當即開始在網絡上大展拳腳,微博、微信、貼吧,各大農業網站、門戶網站,能發信息的地方董瑛飛一個都不放過。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每天都會給菜農去講這個問題,我就說商品意識要提高,提高的話,客戶在我們這邊拉菜,拉過去的話,他就掙錢,他就賣得非常快,賣得快的話,他就經常到我們這邊拉菜,那么我們這里的菜就越來越好賣。
漸漸地,通過董瑛飛和鄉親們的努力,不少客戶都嘗試著來他們這里訂貨,而要維持好客戶源,讓新客戶變成老客戶,再帶來更多的客戶,董瑛飛還形成了自己的賣菜經。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菜價錢要好上去,第一點選品種,品種非常重要,市場需求的品種,接近市場,市場需求啥品種種啥品種;第二點就是菜的商品性,菜農一定就是,周邊的老百姓有一個商品意識,蔬菜賣到市場去就是商品,不好的菜堅決不能給客戶裝,因為它變成商品了;再一個蔬菜的包裝,包裝水平一定要提上去。
正是遵循這樣的賣菜經,不到兩年時間,董瑛飛從一個城市里的上班族,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精明的莊稼漢,唯一不同的,就是平時大部分時間,他不是拿著手機,就是看著電腦,到處聯系客戶。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董瑛飛:堅持一個原則,客戶最起碼你這人要講信譽講誠信,啥價就是啥價。
在董瑛飛幾乎嚴苛的高要求下,赤水鎮周邊的菜農也漸漸認可了董瑛飛的做法,不光種菜要講究,在菜的品質、包裝上更要下功夫,在這種情況下,董瑛飛賣菜的名聲也響了起來。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現在相對來說我們光管種,小董把外地的客就可以叫來了,叫來現在選品種,還根據外地的需要的啥品種,今年有些人已經改變了種上了。
如今,董瑛飛的手機里,存了2000多個全國各個省份的客商電話,這次幫村民薛本利賣白菜,他用的就是這里的資源。
客商:小董還可以,說啥是啥,不會在那哄你,問他貨源啊啥,他都給你按實事說呢,不會說哄你把你騙來。
今年1月,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組看到了董瑛飛發布的白菜信息,還主動找到了他,為東屯村的白菜做起了推廣。
節目播出之后,南方不少的客商蜂擁而至,讓東屯村已經賣得很好的白菜賣得更快了,不到一個月就基本上銷售一空。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我們這一上電視以后,火起來以后價錢是直上七八分錢能漲到五六毛錢。
華州區赤水鎮東屯村村民:這現在有小董收菜了,我現在也就敢務了,原來我種一畝白菜,現在一下種幾畝,
看到兒子回來之后,村里賣菜的行情變得這么好,董瑛飛的父母也不覺得回農村有什么不好了,相反,他們現在認為,自己的兒子就適合在農村打開一片天地。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