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案工具作案工具

  洛陽鏟、探針、強光燈,兩人下針,兩人落鏟,四處打洞……電影《盜墓筆記》中的情節,各種專業的手法,真實地發生在了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石盤村“道子梁”。

  之所以手法如此專業,因為盜墓人中有一人曾是考古隊員。昨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昭化區法院獲悉,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的5人(含司機)在昭化區法院開庭受審,5人當庭認罪。

  借口旅游

  邀約原考古隊員一起盜墓

  2013年冬,向華國(37歲,西安市人)通過朋友得知在廣元昭化古城附近有古墓。2015年12月19日,向華國邀約曾在KTV唱歌時認識的尹國明(33歲,咸陽市人,曾在考古隊工作),后又叫上侄兒向名揚(34歲,西安市人)同行。之后,尹國明又邀約好友李亮(28歲,銅川市人)和馮立興(40歲,寶雞市人)一起到廣元來玩,說是玩兒,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順便盜掘古墓。

  隨后,5人以旅游的名義在昭化古城附近尋找墓葬地址。12月21日晚10時許,由向名揚駕車,五人圍著昭化古城尋找墓葬地點,經過一個水電站,在一處被稱作“道子梁”的地址附近,向華國發現了疑似古墓的位置。隨后,向華國等人決定在此處打洞尋找古墓。之后向名揚駕車離開,由其余四人繼續盜墓。

  一行人中,數尹國明最有經驗,因為他曾在西安考古隊工作過,對于挖掘古墓有一定的經驗,而且,他在工作時,還將挖墓的專業工具洛陽鏟盜走,并用于此次盜墓。同時,他還購置有探針、手套、麻繩等比較專業的盜墓工具。

  手法專業

  使用考古方法確定古墓位置

  在考古隊工作過的尹國明,充分發揮了“專業優勢”,不僅工具考究,盜墓方法也參照著考古的手法。

  首先,尹國明根據地上植被情況,斷定墓穴初步位置;然后用洛陽鏟在周圍挖一個大坑,再用泥巴圍起來。然后,4人先后在圍起的地面用“扎桿”扎4個小眼,根據地底泥土的軟硬程度,初步探定墓穴位置。

  初步確定地點后,尹國明將洛陽鏟鏟進小眼內,不斷在鏟柄上加鋼釬,使勁地往地底插,直到鏟碰到硬物后,再將鏟拔出;拔出鏟后,鏟前面有一個半弧形的管,能將地下的泥土帶出地面,盜墓團隊則根據這些物質斷定下面是否有古墓及準確位置。

  整個過程中,向華國負責用電筒給尹國明照明。同時,因為打盜洞是一個體力活,4人便進行了明確分工,2人為一組,一組盜墓,一組放風,一陣之后又互換“崗位”。

  逃跑被抓

  5人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罪

  不過,就在向華國等人打盜洞時,附近一名村民發現異常,于是報警。警方趕到現場后,4人立即四散逃去,在逃跑過程中,警方將向華國擋獲。經過突審,向華國供述出與其余4人一起盜墓的犯罪事實,警方后將其余4人抓獲。

  后經文物部門鑒定,5人所實施盜掘的現場,確為西周至漢代古文化遺址,對研究廣元地區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檢察機關審查后認為,向華國、尹國明等5人未經國家文物主管部門批準,私自挖掘具有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其行為已觸犯了刑法相關規定,應當以盜掘古文化遺址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4月8日,向華國等5人因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在昭化區法院開庭受審。在庭審中,5人對檢方指控的罪名和事實均無異議,并當庭認罪。該案將擇期宣判。

  (文中人名均系化名)

  李明 成都商報記者 湯小均 圖據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