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設,才能避免被淘汰

  誰都知道,看似簡單的一張名鎮排名榜,實則背后所牽涉的是不同的政策利好。據省住建廳副廳長張陽介紹,從2016年到2020年,省財政給予每個省級重點示范鎮每年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每個省級文化旅游名鎮每年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對達到4A級旅游景區以上的文化旅游名鎮,按省級重點示范鎮扶持政策給予資金支持,也就是每年的專項扶持資金會增加到1000萬元。同時,陜西省還將分批次給予每個省級重點示范鎮1000畝、文化旅游名鎮200畝城鄉建設增減掛鉤用地指標、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政策便是導向,各地對于重點示范鎮的重視,正在不斷加深。

  7月11日,韓城市委書記李智遠親自來到芝川鎮重點項目建設現場,檢查指導工程建設情況,協調解決施工難題。他沒有回避芝川鎮被淘汰這個話題,而是說:“各有關單位要堅持系統思維,深刻吸取芝川鎮被調出省級重點鎮的教訓,將芝川鎮、國家文史公園和芝川新區統籌規劃,推動三者協同推進、融合發展,逐步構建起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要深入一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協調解決問題。”

  為何要如此重視這些小城鎮的建設呢?陜西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建康認為:“城鎮化的模式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代中國的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就在于轉變城鎮化推進模式,實現新型城鎮化。縣城和小城鎮所依托的縣域,占全國總面積的94%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非農產業發育不足,人口居住分散,公共服務水平嚴重滯后于社會整體水平。優化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和社區空間結構的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和鎮這一級上面。”

  “推進城鎮化‘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四個層次是有機聯系的整體,要建立頂層設計的思路。城鎮化標準應該因地制宜,考慮到陜西三大區域的特色和資源的基本情況,提出不同層次的推進標準。不能為了做美做強做大而搞大拆大建,要特別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保護,如一些古鎮、古建筑的保護,城市建設不能搞千篇一律。不管大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相對集中居住的社區,關鍵是要把人的城鎮化放在首位。”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石英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