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上掛上思念卡寄托哀思 本報記者代澤均攝


兩年前,本報記者獨家報道了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了第一位逝者的消息。昨天,記者采訪得知,兩年來一共有52個人(家庭)選擇在該樹葬區安排自己的身后事!數字增長的背后,我們能看到可喜的進步,也能看出一些顧慮。
直擊
不留墳頭樹葬第33位逝者
“我只愿像一棵樹一樣,扎根于大地,向著自己渴望的天空,看冬去春來,看云卷云舒?!?/p>
走進西安市閻良漢皇樹葬墓園,在生態樹葬區,高5米左右的塔柏,郁郁蔥蔥,間隔1.1-1.2米左右,整整齊齊地形成排、形成列,有的上面掛著花帶。在第一排某號塔柏樹前,深0.4米的墓穴已挖好,未觸及到樹根。
“翠柏慰英靈逝后流芳,荊山留青史生前正氣……”一曲舒緩的音樂響起,葬禮司儀宣布安葬儀式開始,只見家屬們撒菊花瓣,把骨灰盒緩緩放進墓穴,輪流填土。幾分鐘后,樹下的墓穴坑位填平,不留墳頭,如果不是新土顏色不同的話,根本看不出這里安葬有逝者。
家屬們從包里掏出事先寫好的思念卡片,掛在樹上,風吹來,似乎在訴說著哀思?!靶【耍宦纷吆?!”“小弟,你在天堂那邊好好過”……
沒有燃放煙花爆竹,沒有焚燒紙錢,家屬把一束菊花放在樹下,祭拜。
這是該生態樹葬區,兩年來安葬的第33位逝者。在樹葬區域的前方,記者看到一座骨灰安葬紀念墻,上面有33位逝者的名字。“根據樹葬的排和列的號,家屬以后可對應尋找,當作永久紀念!”工作人員沈文說,墓園內實行高清晰攝像頭24小時電子監控及實時錄像,因為樹葬園最害怕發生火災,設有專人每天進行區域清掃,樹木養護修剪,澆水,去除病蟲害,確保每棵樹生長旺盛。
講述
媽媽死后化作一棵樹小舅也樹葬
“今天樹葬的是我的小舅,57歲,生病去世!”家屬袁女士毫不避諱地告訴記者,這里不光樹葬了自己的小舅王先生,旁邊不遠處還樹葬有自己的母親。
說著,她充滿深情地望著旁邊的塔柏,上面掛著絲帶和思念卡,“死后化作一棵樹,我感覺我媽媽和樹成為一體,樹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了她的生命,這樹現在十幾歲,能活三四百年,我和樹對話,就好像能感覺我和媽媽說話一樣……”
“姐姐,你從小對我好,咱們姊妹多,你經常給我洗腳洗衣服……”袁女士的姨媽王女士,68歲,望著親切的大樹,訴說自己的思念,眼中泛著淚花。
談起為何選擇樹葬,袁女士說,生前母親經常在外地出差,見多識廣,熱愛環保,喜歡大海,走之前安排身后事時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或者選擇其他環保葬。
2015年,母親去世火化后,她去了很多墓園,最后選擇這里樹葬?!盎钪臅r候好好活著,死后不能跟活人爭地盤,人都有一死,包括我自己以后不在了,也會選擇樹葬。有的老樹葬方式還有墓碑,這里是真正意義上的樹葬,沒有墓碑,是真正的‘入土為安’,而且,祭祀方式很環保!”袁女士說,她去過傳統的墓地,焚燒紙錢,煙霧繚繞,對空氣不好,現在霧霾這么嚴重,人們也應該與時俱進。
68歲的王女士說,樹是有生命的,墓碑是冰冷的,看到樹就好像見到自己的姐姐?,F在土地資源很緊張,她覺得這樣安葬是很環保的方式。
分析
兩年賣出樹葬墓地52個7成是西安城區人
該墓園工作人員沈文說,兩年來,他們賣出52個樹葬墓地(已樹葬了33人),其中,7成人來自西安城區,而且,多數來自西安市城區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們敢于接受這種新的埋葬方式,而不是說因為傳統墓地太貴,葬不起,所以才選擇便宜的樹葬。
“閻良漢皇樹葬墓園里的生態樹葬區,是全省范圍內首個生態樹葬區,也是規模最大的?!痹缭趦赡昵?,陜西省社會事務協會工作人員齊榮對記者說,之前也有過樹葬,但是,每個樹旁設立墓碑,刻有名字和照片,骨灰盒不可降解,而這個是真正的生態樹葬區,這是倡導了很多年的,如今有了安葬者,意義太深遠了!
“整整兩年,52這個數字,不僅僅是從1到52數字的變化,可喜的是一些人們的觀念的變化!”該墓園工作人員馮林慶說,之前,絕大多數人因為受傳統殯葬文化影響,以及面子問題,都認為,不能選擇樹葬。有人說,老人走了后連個墓碑也沒有,埋在樹下當肥料,與泥土在一起,連個骨灰也沒有,別人會戳自己脊梁骨的,說自己不孝順,連個墓地也給父母買不起!一些老人們也不認同樹葬,自己埋在樹底下,沒有墓碑,子孫后代們連個燒紙的地方也沒有,太丟人!如今,52這個數字意味著,至少有52個家庭,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環保安葬的方式。
對比
從化名采訪到照片不打馬賽克
這樣明顯的變化,記者也深深地感覺到了。
曾記得2015年,記者獨家采訪我省首個生態樹葬區安葬第一位逝者時,多次與家屬溝通才得以采訪,而且不讓用真實的姓氏,也不允許拍照露出頭部,主要是怕報道出去后,讀者網友不接受,害怕挨指責,顧慮多。
而兩年后的這次采訪,袁女士聽了記者的采訪來意后,第一句就是:“這有啥?我們接受采訪!”
當記者詢問照片是否要打馬賽克時,袁女士答,不用打馬賽克,她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接受這樣的環保樹葬,“國家在倡導環保葬,你們媒體要好好宣傳,這樣大家才能更了解!”
現狀
選擇樹葬的人相對較少
“兩年來樹葬墓園的變化,有可喜的一面,也有讓人擔憂的一面?!瘪T林慶說,如今,還是有很多人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舉個例子,該墓園的傳統墓地賣出2000多個,而樹葬僅僅賣出52個,這樣的數字比例對比懸殊。
生態樹葬區占地12畝,有2200棵蜀檜樹,又叫塔柏,形狀如塔,四季常青喬木,壽命可長達數百年。樹葬不僅僅環保,而且價格便宜。相比于價格偏高的傳統墓園,樹葬不但沒有漲價,反而從兩年前的9900元,降至現在的暫定價7900元,而且,樹葬下面可以安葬4位逝者。記者在現場看到,紀念墻某排某號上顯示該樹下是一家三口,父母和爺爺。
建議
倡導環保葬厚養薄葬
昨天是清明假期的前一個周末,記者看到不少人在墓園或祭掃或咨詢,66歲的市民秦女士坦言:“樹葬確實便宜,我看了很多墓園,都是好幾萬,太貴了!不過,我還是沒辦法接受樹葬,你說,連骨灰都化在泥土里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人一邊抱怨傳統墓園昂貴,一邊又難接受幾千元的生態樹葬。受“厚葬”觀念影響,子女們認為必須要“孝”,誰也不愿意被人指責葬不起父母,還有愛面子、攀比心理作祟,看到其他人風風光光安葬父母,自己也想把父母的墓碑做得豪華氣派。
生態樹葬墓園打破了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死觀念,中國社會學副會長、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民生組組長石英曾多次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環保葬、環保祭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建議政府部門應大力倡導環保葬,人們應該厚養薄葬,長輩在世時多盡孝道,喪葬祭祀時應一切從儉。
首席記者姬娜實習生侯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