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杜曉文)陜西省漢中市通過開發公益崗位、建設社區工廠、利用蘇陜勞務協作、創業基地帶動等方式,想方設法為貧困勞動力打造工作崗位,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針對全市39萬貧困人口中有貧困勞動力為16萬人的實際情況,去年初,漢中市就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公益性崗位開發,助力貧困人口就業。
漢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平安表示:“就業扶貧是最直接、最快捷,零成本一種扶貧方式。”
漢中市的公益崗位是從市、縣、鎮等各級機關單位以前聘用到期的公益性崗位中挪騰出來的,主要安置那些有相應工作能力的貧困人口。公益專崗原則上是由人社部門統籌、用人單位負責管理并支付報酬。與此同時,縣上還著力為貧困勞動力提供農村公益服務、保潔、護林、道路養護等特別公益崗位。這些崗位一般工作時間比較靈活,而且工作時間短,目的是讓那些無法離鄉、無業可就、無力脫貧的特困群眾也能有一部分收入。
洋縣黃金峽鎮楊家莊村貧困戶王會平借助這一政策,在縣委統戰部找到了工作。
王會平:“做夢都沒有想到(會來這里上班)”。
記者:“現在每個月能給你開多少錢?”
王會平:“一個月是一千四百八。”
記者:“那你平時都干些什么呢?”
王會平:“平時就是收發文件、整理檔案、協助辦公室做一些日常的事務。”
王會平:“這個崗位對于我來講,不只是一種工作,更是一個讓我鍛煉的平臺。”
據了解,在洋縣像王會平這樣的貧困戶通過公益崗位實現就業的人數有1745人。農村公益崗位的開發,既增加了特困群眾的收入,又解決了農村公共服務“沒人管”“沒錢管”的問題。截至今年6月底,漢中市共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1300多個,貧困勞動力人均年收入增加到8000元以上。
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汪漢澤:“從去年底截至目前,咱們全縣共建設扶貧車間已經達到78家,間接帶動就業6800余人,其中貧困戶就占了1630余人,每個家庭年度增收都在8000元以上。”
在勉縣元墩鎮元墩村,貧困戶王雪燕已經在大成電子扶貧車間開始上班了。
記者:“以前沒有這個工廠的時候,你們都干什么呢?”
勉縣元墩鎮元墩村村民王雪燕:“在家,帶孩子嘛 。”
王雪燕的丈夫文海波:“以前想出去打工,出去不了,現在在家,又可以打工,又可以照顧我們的孩子、老人。”
村上根據他們家的實際情況,還特地給她的丈夫安排了保潔崗位。這樣一來,他們家的年收入就能增加到三萬多元。到今年年底,就能順利實現脫貧。
西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周立新:“截至到目前,西鄉縣已經成功引進五家紡織服裝類企業,吸納勞動力2000余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00多人。”
西鄉縣城南街道辦中渡村的貧困戶林艷華也已經在村里的捷得服飾社區工廠上班了。只要技術熟練,一個月就能掙兩千多元,工廠每天還給她們提供一頓免費午餐。
林艷華:“我以前是打散工,經常換工作,因為時間各個方面(要照顧家人無法保證)我也實在沒辦法。”
通過蘇陜合作,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一些東南沿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來到漢中落戶。目前,漢中11個縣區中,共引進服裝加工、玩具生產等勞動密集型企業97家,實現全市貧困勞動力就業轉移3100多人。
記者采訪發現,漢中市還把培訓機構搬到村鎮,送到田間地頭,為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勉縣定軍山鎮黃羅營村第一書記王棟圣:“我們這種培訓是常年的,把學校培訓機構直接就搬到我們村委會,搬到貧困群眾的家門口,基本上實行的是全覆蓋。”
洋縣小伙張雄斌以前在廣東一家外企工作,去年,他享受到了資金扶持、場地租金減免、用工補貼等優惠政策。張雄斌在洋縣建起了三個手機配件生產車間,帶動當地200多人包括63個貧困勞動力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目前,漢中市通過回鄉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共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6290人,實現人均年增收2.3萬元。
漢中勝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雄斌:“一個是我們這邊的剩余勞動力比較多,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政府對我們回鄉創業的人員有一個鼓勵 。”
王平安:“就業扶貧它是最直接,最快捷、零成本一種扶貧方式。全市貧困勞動力16.3萬人,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愿意通過我們組織就業的大概有13萬人左右。目前,我們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轉移貧困勞動力9.8萬人。”
漢中市在脫貧攻堅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建設扶貧車間及社區工廠、創建示范基地等方式拓寬貧困戶的就業增收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也激發了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同時,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振興鄉村經濟做出了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