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正式公布,陜西城鄉居民收入、城市發展規劃、創新驅動等發展路線圖和施工圖敲定。3月3日,在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副主任李生榮就這份“十四五”時期全省共同行動的綱領進行了詳細介紹。
全省經濟社會發展11項重點任務敲定
《綱要》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11項重點任務,主要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西部創新高地;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構建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完善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為重點,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陜西。
2035年人均生產總值居民收入“兩個翻一番”
李生榮介紹,《綱要》統籌提出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發展目標。2035年目標概括為“兩個翻一番”,即人均生產總值較2020年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實質性進展。
《綱要》明確了“十四五”發展6個方面具體目標:一是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萬元左右;創新驅動發展走在全國前列,以制造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二是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成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三是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四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秦嶺、黃河流域等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五是高品質生活邁向更高水平。就業更加充分更有質量,“一老、一小”問題得到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六是高效能治理實現新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全力建設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
對于 “十四五”時期,陜西在對外開放方面的重大舉措,李生榮介紹,“十四五”時期,陜西全力建設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綱要》提出,以亞歐大陸橋陸路通道為主、以國際航空貨運航線為輔,發揮西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作用,統籌各類運輸方式發展,高效串聯國際國內物流通道和節點,完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構建“一主五廊”通道空間布局,打造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的“黃金通道”。“一主”,即貫穿國內東西,向外連接中亞、南亞、西亞、歐洲、東亞、北美等區域的主通道;“五廊”,即由西安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內蒙古五個方向延伸,覆蓋國內主要經濟活動地區。同時,在建設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過程中,著重發揮中歐班列長安號的重要戰略通道作用,推進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加強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的境外物流設施布局組網,到2025年,集結號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萬標箱,貨運量達到400萬噸,建成投用10個海外倉。
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到2025年達到1萬家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將如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李生榮表示,這是全省人民最為關切的問題,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現在進入新發展階段,陜西究竟能否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能否把我們所講的科教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能否形成新發展階段陜西追趕超越新優勢、新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把創新發展真正落實下來。”李生榮說,“十四五”規劃就是要把這件事情全面地、扎實地、完整地、系統地落實到位。
他說,我們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十四五”的首要任務,從創新平臺、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主體培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生態培育5個方面對“十四五”創新驅動發展作了部署。具體講,突出基礎創新,圍繞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推進陜西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大型綜合性陜西實驗室體系,爭創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科技原創“策源地”。突出“兩鏈融合”示范,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高起點、高水平建設西部科技創新港,推動西部科技創新港“雙鏈深度融合示范區”建設,使西部創新港成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實施創新型企業騰飛行動計劃,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萬家。實施創新型企業上市、創新人才創富“雙百工程”,到2025年力爭實現100家科技型企業上市,實現100位科技領軍人才創富。
四方面推動“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
陜西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大省,在“十四五”時期將怎樣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李生榮表示,“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從四方面對這項工作予以推進。一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到2025年在陜西經濟結構中,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3%;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降低對能化產業的依賴。“十四五”時期形成的萬億產業是先進制造業,主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巨大的結構性變化。二是優化能源結構。加快電源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嚴格控制關中煤電規模,加大煤電淘汰關停和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風電和光伏,有序開發建設水電和生物質能,擴大地熱能綜合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占比。三是積極擴大森林碳匯規模。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工程,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6.5%,森林蓄積量達到6.2億立方米。四是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實施溫室氣體排控與污染防治協同治理,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推進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年均增長7%
對于如何推動共同富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李生榮介紹,“十四五”規劃從編制到實施,所規劃部署的六件大事,每一件都與陜西居民密切相關。
“提高居民收入,通過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他介紹,“十四五”期間,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年均增長7%,高于經濟總量增長速度1個百分點。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下限,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五年新增城鎮就業200萬人。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毫不動搖,推進基礎教育提質攻堅,到2025年全省公辦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均達到50%;五年新建500所左右中小學。推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實施職業院校“雙高計劃”,加強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強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制和保障制度。深入實施健康陜西建設行動,完善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普惠性養老和互助性養老,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到2025年全省建設500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康復護理床位新增1萬張。
本報記者 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