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圖
資料圖片

  原標題:戶口本里的鄉村

  本報記者 張權偉

  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視為戶籍改革的目的,那么不管是城市戶口“含金量”高,還是農村戶口“含金量”高,都不是戶籍改革成功的標志。戶籍問題盤根錯節,不在于戶籍政策本身,而在于附加在戶籍之上的各項利益。

  過去農村人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今或許改換成“手握農戶,心中不慌”了。伴隨著國家對于農村各項利好政策的出臺,農村戶口所擁有的“含金量” 正在不斷增加,以至于一些地方甚至悄然出現了“非轉農”現象——與通常“農轉非”的城鎮化趨勢相反,部分人希望將城市戶籍轉為農村戶籍。

  看似一個小小的本本,其中所牽涉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關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不可不察。

  1 農民眼里,戶口本藏著金

  大荔縣許莊鎮西渠頭村,一個渭北平原上的普通鄉村。全村1800多人,平均每人擁有兩畝多的土地,種植的主要是冬棗、蘋果等經濟作物。當記者走進這個村 子,詢問農民們是否愿意進城落戶時,以村黨支部書記呂新發為代表的村民們的第一反應是:“你先告訴我,進城有啥好處?”言外之意,城鎮戶口對于這個村子的 村民并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事實上,村民們的反問,折射出的正是當今陜西農村開始出現的一股新潮流,那就是農村戶口或曰農村人這一身份,其中的含金量正在日益增加。而相對的城鎮戶口,雖然整體政策上也在趨好,但與不斷變化著的農村相比,其中的“特權”正在消失。

  還是讓我們回到村民們的那句反問本身。要理解這句反問的真意,就得深入到三秦大地的村子里,看看是什么樣的政策環境和生活境況讓村民們放緩了進城的步伐。

  7月24日,驕陽似火。在大荔縣范家鎮北岐村,李淑琴一會兒忙著組織街坊鄉鄰在自家地里卸桃子,一會兒和浙江來的水果客商不斷討價還價。他們一家五口人 共擁有10畝土地,其中兩畝種著桃樹,其他的則是冬棗。今年的收成不錯,僅種桃一項,便為她家增加了兩萬元的收入。此時,距離冬棗成熟還有一個多月。在這 之后,她和丈夫史張海還將赴外地打工——大多數時候,他們會去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岸邊編織抗洪用的鐵籠子。

  承包地的收入加打工收入,這就是李淑琴家最基本的收入來源,也是目前陜西不少農民家庭的主要經濟模式。與城鎮居民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經濟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農民在可以自由進城打工獲取工資性收入的情況下,穩穩當當地擁有承包地的承包權。

  “最近幾年開展的土地確權給農民吃了定心丸。雖然擁有承包地并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但卻至少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呂新發說道。去年開始他就發現,村上幾個貧困戶紛紛開始叫在外打工的兒女回家務農。“城鎮居民收入確實比農村高,但各種花銷也大,抬腳就是錢。”

  在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農村戶籍背后還有著越來越多不輸于城鎮的附加值。“農村的福利大著哩。除了大病保險和新農合,村上60歲以上老人每月還有85元的養老保險,70歲開始就有高齡補助。”距離西渠頭村不遠的另一個村子,埝橋鎮游斜村黨支部書記趙興全說道。

  大荔縣公安局治安大隊人口管理中隊隊長姚莉介紹,目前,多數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后都不會把戶口從農村遷出。目前,一部分常年生活在城市的農村戶口人員,已經完全具備落戶城市的條件,但還是選擇把戶口留在農村。

  “其實遷還是不遷,農民的心里都有一本賬,就看國家政策怎么制定。如果覺得他在農村的產權給他帶來的好處,比他進城之后政府賦予他的福利和好處更有吸引 力的話,他可能會選擇不落戶。”姚莉介紹說,目前大荔的戶籍改革已經走在了全省前列,全面放開了全縣縣城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統 一為“居民家庭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