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治理干部“走讀” 陜近百名市縣一把手隨崗安家)
“干部像候鳥,頻往家里跑,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的走讀問題一度在基層較為普遍。2014年6月,陜西省委出臺《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見》,明確要求新提拔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要以在工作地安家作為前置條件;已任的尚未在工作地安家的,要逐步實現就地安家;確有特殊情況的,要報上級組織 部門審查同意;決不允許把家安在賓館、酒店、招待所。《意見》執行大半年來,已有近百名市縣黨政領導干部正職做到了家隨崗走、配偶隨調隨遷。
2014年6月18日,寶雞市渭濱區計生局干部薛紅梅調到了麟游縣工作。
對于薛紅梅來說,麟游是個陌生的地方,之前從來沒去過麟游,只知道這是個山區縣,交通不是很好,經濟比較落后。之所以放下自己熟悉的工作,離開繁華熱鬧的寶雞市,到這個山區縣工作,完全是為了支持丈夫、麟游縣縣長李武發的工作。
從開始的不理解到同意調動,薛紅梅有過一個思想轉變過程,用李武發的話說,愛人3年前才從老家岐山縣調到寶雞市渭濱區工作,打算好好過兩天城里人 的日子,可沒想到因為省上出臺《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見》政策,不得不隨同丈夫調動到比她原來的工作地岐山縣更偏遠的山區去。后來經過李武發 反復做工作,薛紅梅終于同意調到麟游去。“一方面是支持他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很好地照顧他,讓他能夠安心工作,不用一周兩頭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 工作上,用在麟游縣的老百姓身上。”
變化總在親歷后,薛紅梅到麟游工作半年多,慢慢體會到了這項政策的初衷和意義。
把家安在當地,才能真正與地方融為一體
2014年6月,安康市疾控中心調來了一位從北京來的韋老師。
這位韋老師是安康市委書記郭青的愛人韋再華,原本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為了響應省委的政策,5月份得到消息,6月份就把手續辦過來了。“省委提 出這個要求,作為地方的黨政領導干部,首先是服從,這是一個黨員干部的政治素質問題。要說困難,每個人都有困難,但總得有人做,有人起這個帶頭作用。去年 我的父親去世以后,我和愛人一商量,很快就把手續辦過來了。”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說。
從首都北京來到秦巴山區的韋再華,并沒有把這個工作當做清差虛職。作為一名在業界有影響的生物科學專家,她發揮所長,充分利用安康富硒產業的優 勢,正在籌建微生物檢驗檢測實驗室,對硒與人體健康開展數據和實驗分析,并擔任安康學院的特聘教授,真正把自己的專業所長與安康本地的發展結合在了一起。 “韋老師能夠從北京調到安康工作,讓我們既感到震撼也非常感動,剛過來以后有些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我們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什么的,但韋老師從來不麻 煩我們,也很少提什么要求。”安康市委辦公室綜合二科科長楊利說。“愛人過來以后,我對安康的感情感覺更親近了,工作之余也會和她一起在市區和漢江邊散散 步,看到和聽到許多老百姓所關心和熱議的事情,感覺自己真正與當地融為一體了。”郭青說。
薛紅梅剛從寶雞市區調到麟游這個山區縣的時候,有很多的不適應,第一個冬天幾乎感冒流涕就沒有好過。可是有兩件事情卻讓她很有成就感,一件就是她 身體力行把城市生活中的一些文明的東西,帶到了這座縣城。“剛來到縣城幾乎沒有人等紅綠燈、走斑馬線,大家可能沒有這個意識,我能停下等紅燈,主動走斑馬 線,時間長了也會有人這么做了。”另一件事是剛到麟游她就以一個女人的敏銳,發現麟游的玉米糝特別好喝,與在寶雞和其他地方喝的不一樣,她對李武發說了幾 次以后,也引起了李武發的關注,于是找人化驗鑒定,推廣包裝,現在已經成了麟游的一個不小的產業,玉米糝的賣價比玉米的賣價翻了一倍還多。
“從繁華的大城市一下到了偏遠山區,不要說愛人就是自己剛開始還不太適應呢,能夠作出這個決定,愛人確實也作出了很大的犧牲,但是真正把家安在縣 上以后,在工作上有了大量的時間跑基層問民情,而且真正感覺自己成了麟游大家庭的一分子,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與我休戚相關,路斷了,水不好了,都 是咱自己的事,縣上的老百姓也都是咱自己的父老鄉親。”李武發說。
把家安在當地,才能真正安心安神安業
省委出臺的《市縣黨政領導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見》,其著眼點就在于解決干部走讀現象,讓市縣干部心隨職在、家隨崗走,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用在工作地,真正做到“安心、安神、安業”。
渭南市臨渭區區長郭柱國在聽到出臺這個政策后,打心眼里高興。郭柱國長期以來工作壓力大,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前幾年,由于公務應酬比較多,難免會 有喝多的時候。有一年冬天自己喝酒后一個人在家就差點出事,大冬天窩著身子,什么也不蓋在床上睡了一宿。后來回想起來還覺得有點后怕。從那以后,他愛人每 天晚上不管多晚都要給他打個電話,確認他一切都好,才安心睡覺。正因為這個原因,郭柱國在這個文件出臺后沒多長時間,就開始著手向組織申請從西安調動妻子 來渭南工作的事情。“這個文件的出臺對兩地分居干部,特別是交流干部還是很有必要的,領導干部事務繁多,經常在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身體累出一身 病,自己不能安心,家里人更操心。以前有這個想法還擔心別人有看法,現在有這個政策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妻子調到身邊來工作了,后勤保障做好了,我們才 能真正安神安心工作。”郭柱國說。
渭南市臨渭區區委書記楊林對這一點其實感受更深。楊林是一名援藏干部,曾經有3年的時間,一個人在西藏工作生活。“大家都知道我們省優秀援藏干部 張宇的事跡,他出事的時候如果身邊有家人在,至少能有個照應,也許他就不會那么早地離開我們。”楊林說。2014年7月,楊林的愛人從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 局調到了渭南工作。“從主觀上來說,家在這兒還是不在這兒,并不影響我的工作,多年來形成的理想信念和責任心要求自己必須把工作做好,但在客觀上講,家隨 崗走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愛人飯做得好,每次回家能有熱乎乎的飯吃,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也是一種幸福。”
在干部家屬隨調隨遷這個問題上,一位市委書記有一段話:作為一個領導干部,能力不一定是最強的,但作風必須是最硬的,要敢于講向我看齊,敢于當好標桿,做不到就不配當一把手,這些干部無疑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
把家安在當地,用干部“辛苦指數”換百姓“幸福指數”
對于在工作地安家的干部來說,把家安在當地并不意味著輕松過小日子,在這安家的背后,實際上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更大的責任,因為把小家安頓好了,還要把地方經濟這個“大家”經營好。
麟游縣縣長李武發在工作地安家之前,只要縣上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每個月總要回寶雞家中三四次。在工作地安家后,2014年的7月到10月,李武 發把時間全部用在了麟游。麟游面積不小,人口卻不多,條件非常艱苦,是國家重點扶貧縣,也是國家六盤山特困片區扶貧攻堅縣,全縣不到10萬人,就有 2.68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43.6%。
李武發剛到麟游任職的時候,計劃用兩年時間把全縣的村子走訪調研一遍,在工作地安家后,利用周末時間,李武發半年時間就把全縣大半的村子走訪完 了。“李縣長走訪村子有個特點,不要鄉鎮干部陪同安排,每到一個村子,先站在路邊看,哪家人住得最高,哪家房子最破就先到哪家去,縣城不少貧困戶都是李縣 長重點關照的對象,特別是對西坊村的常存福老兩口,曾七次看望,一直到老兩口住進了搬遷房。”麟游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劉新虎說。
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渭南市白水縣代縣長張全才的身上。在工作地安家后,張全才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工作上,縣上的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工業經濟、旅游 商貿、城鄉面貌、民生工程都成了縣長關注的大事,工作之余還要一個鄉鎮一個鄉鎮地跑,了解發展問題,協調各項工作。張全才的愛人劉艷芳是一個老師,她隨同 丈夫到白水安家后,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照顧家務上。“之所以愿意調過來,就是為了支持他的工作,照顧他的生活。兩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干得好就行了,讓他把更多 的時間用在工作上,用在白水的發展事業上,我們犧牲一點也值得了。”劉艷芳說。
目前,全省已有100多名市縣一把手,把家穩穩妥妥地安在工作地了。他們的感受是:家安下了,心也就安下了。工作起來,就沒后顧之憂了。
“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首先是要顧全大局,服從組織,從眼前看我們雖然會犧牲一下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但是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卻是必 要的。我們下去工作,本身就不是為了謀求個人利益,不是為了貪圖個人享受,而是為組織盡責任,為群眾謀福利,為了展示個人的才華,為了貢獻自己的智慧。從 長遠看市縣的黨政領導干部,都是當地的一員,如果我們不能扎根當地融入群眾,不能和當地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我們又何談和群眾的魚水之情,又 何談干群一心,又何談安心安神安業。可以說我們這個犧牲和付出贏得的是民心,換來的是信任,樹立的是形象,得到的是個人理想追求的實現和難得的成長鍛煉, 因此這個付出應該是值得的,這個犧牲應該是無悔的。我想我們每一個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有這樣的境界、追求和抱負。”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毛萬春就省委 五項制度征求意見時說的話言猶在耳、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