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度大戲《羋月傳》首播 硬傷太多觀眾找梗忙

  有著“劇王”頭銜的年度壓軸大劇《羋月傳》在千呼萬喚中開播。延續了《甄嬛傳》的收視熱潮,這部由鄭曉龍原班金牌團隊打造、孫儷擔當主角的古裝歷史傳奇電視劇未播先紅,無疑已經成為最受觀眾期待的年度大戲。但首播四天來,大部分觀眾表示稍顯平淡,略微失望,甚至有網友吐槽史實錯誤、劇情拖沓硬傷多。

  服裝艷麗過于超前

  與鄭曉龍導演上一部古裝巔峰之作《甄嬛傳》相比,《羋月傳》的開播口碑并不完美。因為《甄嬛傳》太成功,首先是臉熟的原因,觀眾一時接受不了華妃成了甄嬛的養母,槿汐姑姑孫茜成了甄嬛的生母,一時間只感到關系錯亂。只有華妃穿越了兩千多年,依舊是不孕不育。

  曾經因為考究的服飾與語言而被力贊的《甄嬛傳》,養刁了觀眾的審美口味。《羋月傳》的故事被設定在戰國時期,電視畫面整體的色調

  方面,劇組采用的思路是“秦

  國尚黑,霸氣內斂;楚國尚紅,靈秀鮮艷”。劇中人物服飾華美、巍峨高冠,走馬燈般亮相。不過,不少觀眾吐槽,這種設定雖說從視覺大方向上看沒問題,但具體到人物的服裝,“還是過于艷麗,楚國人大多是佩戴玉石制品,而不像劇里那樣穿金戴銀;衣服的質地也太過現代,棉麻感太弱,沒有秦朝時期的年代感”。“角色們一個比一個艷麗的服飾,看上去不知怎么就有種淘寶網購的塑料質感”。還有更較真的觀眾,專門找來了古代官員的官帽形制,對比劇照而指出劇中版本“過于超前”。

  史實錯誤臺詞不當

  與自己的姐妹篇《甄嬛傳》不同,由于該劇是根據秦宣太后歷史改編而成,不屬于架空歷史,難免被眼尖的觀眾挑出刺兒來。

  劇集中先后出現了商鞅、楚威王、屈原等歷史人物。有觀眾指出,商鞅被車裂是死后處刑,而非劇中展示的生前受刑;商鞅被車裂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則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現劇中屈原談論商鞅之死的情節。而劇中羋月和黃歇青梅竹馬,實際兩人年齡相差大根本不可能相戀。

  臺詞方面,為向夫人助產的巫婆所唱的歌曲,被網友“劉知遠”指出是幾十年后才被屈原寫出來的《九歌·東皇太一》。如果此類史實性差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發現,而另一類“今文古用”的常見漏洞,則很容易被普通觀眾察覺了。“‘來而不往,非禮也’出自西漢,‘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現代漢語用法,這種‘秦說漢語’的漏洞,如果出現在架空歷史劇倒還說得過去,但出現在號稱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劇里,就多少有點難為情了。”有網友批評道。

  劇情拖沓期待品質在劇情節奏方面,觀眾也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有網友指出:“劇情拖沓,號稱《甄嬛傳》的姐妹篇,八集了還看不到激烈的宮斗戲。”對此,《羋月傳》導演鄭曉龍則表示:“現在有些觀眾太心急了,只想看高潮部分,但好故事還得慢慢兒講。”

  面對觀眾的大量評論,衛視方面表示目前的輿論環境尚能接受,“該劇一共有81集,目前只是剛剛開播,在全國矚目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至于該劇的品質到底如何,觀眾們倒不必急于下結論,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真正的觀眾口碑就會出來。到那時,我們再來評價《羋月傳》的好壞吧。”

  本報記者夏明勤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