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元旦前,林承魁將自己的烙面皮店轉讓了出去。
這家面皮店在西安碑林區安東街上已開了兩年時間。兩年之間,周圍不少餐飲店面默默開起來,又悄無聲息地關掉,或者換上新招牌。當前經濟不景氣,租金和人員工資又不斷上漲,難道這是倒下的又一家店?
林承魁表示,其實自己的店面生意還湊合,不過現在餐飲店成本太高,安東街人流量又很有限,繼續開下去沒有更大的發展前景。“與其這樣不溫不火地開著,倒不如關了,嘗試下新路子。”
“現在自己開始學做潼關肉夾饃。以前什么都賣,現在想把這饃餅做專,嘗試下新的銷售模式。”林承魁表示,我計劃轉型做潼關肉夾饃“工廠店”,自己做好肉夾饃,給其他面皮店配送。
實體店進入轉型時代
“辛辛苦苦攬生意忙一個月,只能剛好包住各項成本支出,有時還會入不敷出,我都想把這個店鋪也關了。”在西安西部電子商城經營電腦耗材的高先生說道。
高先生從2000年開始從事電子配件行業。他剛開始在電子一路西部電子商城租了一個柜臺,效益不錯,好一點一個月能掙2-3萬元。于是,2006年初他又在雁塔路賽格電腦城盤下了第二個柜臺,主要經營組裝電腦和各種電腦耗材。
“我們這個行業的黃金時期就是在2005-2009年間,2009年之后就不太好了。”高先生表示,在2009年,我就把賽格電腦城的柜臺撤了,如今只剩最先開始的西部電子商城的柜臺。
在高先生看來,電商確實對實體電子賣場造成了重大沖擊。與此同時,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市場飽和以及經濟下滑等原因,也都加速了電子賣場的衰落。
賣場人氣銳減,但各類成本卻高位運行。“在2000年,那時的柜位租金約是每月1200-1800元,之后每年的租金都遞增10%,如今我的柜位租金已經是每月3700元。”高先生說,還有十幾年來一直和我奮斗過來的三個伙計,每人的月工資近3000元,每月總開支超過了12000元。
據高先生說,他現在所在的西部電子商城,已經有40%的人都撤柜了。現如今進去商場后,柜位稀稀落落,柜位老板也幾乎都不在這里看柜了,都出去瞅看有沒有別的能賺錢的機會。一旦能有其他的工作途徑,大家都會放棄這個不死不活的行業。“估計今年撤出的人會更多。”高先生補充道。
壓倒實體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租金?
“我這90多平方米的小店,年租金就要將近20萬元,平攤下來每天光房租開支就得500多元。”雁塔北路一家理發店的負責人李先生表示,再加上四個人的工資、水電費和其他零碎開支,每天收入1500元才剛能保本。
“生意不好了,人可以少雇點,水電費也可以減下來,但房租是固定的,這一項開支怎么都少不了。”李先生說道,現在掙的錢,都交了房租。
據鏈家網西安直銷中心運營總監王宏選介紹,根據他們之前對西安小型商鋪的調研,從2011年開始,商鋪租金出現新一輪明顯整體性上漲,當時平均租金已經突破100元/月/㎡。而在2012-2013年高峰期的時候,租金達到150-180元/月/㎡。以他所了解的房產中介行業為例,當前租金占到成本的20%-30%,人員工資占到30%-40%。隨著這幾年租金和人員工資的走高,門店利潤也從20-30%降到10%-20%。
王宏選表示,從2014年上半年開始,西安商鋪開始陸續出現關閉和轉讓的現象,很多實體店經營者越來越感覺到“生意不好做了”。2015年開始,這種不良的經營狀態愈演愈烈,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很多商鋪都是空的,轉讓也越來越難,轉讓價格越來越低,“轉讓”漸漸演變為“出租”。
“對于餐飲、服裝、百貨等行業來說,成本占比很高的租金,成了壓倒實體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位西安本地的市場觀察人士表示。
實體店在不斷創新中尋找重生路
林承魁早在2014年底,就積極接入百度外賣和銀聯錢包,希望借助網絡平臺為自己導流。當現在大街小巷各種小店都可以用支付寶付款時,林承魁則是西安城里最早的一批嘗試者。
街頭小店加盟銀聯和百度,當時還是比較新鮮的事情。滿20元減5元、1元咥肉夾饃等活動,讓小店也火了起來。“不過隨著平臺補貼取消,客流量又回到往日了。”林承魁表示。
這促使林承魁再一次思考自己小店的未來。“很多面皮店,他們雇專門的師傅做肉夾饃、光每月工資就要開出4000-5000元。”林承魁說,在當前餐飲業經營艱難的情況下,餐飲業的運營模式也要進行調整。我留意到這一現象,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由我們做好肉夾饃,冷凍,然后給其他面皮店配送。這樣一來,他們的成本能降下來,我們也找到了新的經營模式。
由于不再面向個人售賣,林承魁也不需要把店開在臨街的地方,這樣租金成本就下來了。“現在‘工廠店’剛開始運營,每天夾饃訂貨量已達到幾百上千個。”林承魁說,以前開個小店,沒多少利潤,最后就相當于自己給自己發工資。現在工廠店開起來,規模可以不斷擴大,員工跟著我也更有奔頭了。
(編輯:wsx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