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以后,誰來種地?”隨著越來越多農村年輕人涌入城市,農村地區老弱病殘留守尷尬凸顯,空心化加劇,社會上傳出“農業發展后繼乏人”的焦慮聲。
當多數年輕人還在城市四處闖蕩,絞盡腦汁、鉆破腦袋想在城里謀得一席生存之地時,從農村走出的他們,揣著理想和抱負,默默回到家鄉,扛起鋤頭下了地,把別人看不上眼的農事兒干得風生水起。
這其中,武功縣大莊鎮大西村的80后青年劉仙會、河道社區皇甫村的90后吳德泉便是這樣難能可貴的新生代農民代表。作為青年農民企業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上,證明了自我價值,體現了當代青年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宣告了農業后繼不乏人。
80后瞅準農村廣闊市場 把蔬菜賣進高檔酒店
1981年出生的劉仙會由于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后就到西安打工。她明白不致富就窮一輩子,憑著不服輸的闖勁,經過多年拼搏努力,劉仙會在西 安創辦一家糧油公司,經營高端酒店蔬菜、副食、家禽配送業務。因為性格干練、為人熱情、講究誠信,她的生意越做越大,在西安酒店配送行業已是小有名氣。
2013年的一天,劉仙會回大莊鎮大西村看望父親,在和父親聊天時,聽說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近幾年在外并不容易,收入甚微,想回鄉發展又沒 合適工作。聽了這事,劉仙會困惑了,她打小在大西村長大,自己富了,不能眼睜睜看著村民還受窮?!拔沂亲鍪卟伺渌偷模軒蛣e人賣菜,為啥不能給自己村賣 菜?!焙芸?,劉仙會定了主意:在村里搞特色蔬菜種植。既能依托自己在西安的市場圈保證銷路,又能把種植、配送、銷售整個產業鏈串到一起,實現利潤的最大 化。
三年來,劉仙會在大西村打造的200多畝特色菜種植基地漸成規模,由其創辦的后稷新田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年實現產值500多萬元,芥藍、意大利生菜、西蘭花等菜品常年銷往西安、咸陽的高檔酒店。
90后辭掉公職回鄉創業 讓窮鄉僻壤華麗變身

吳德泉1990年出生,河道社區皇甫村人,大學畢業進入政府單位工作。2013年,他做出令人意外的決定:辭了公職,回村創業。有人不解,“好好的公務員不做,為啥要做農民?”吳德泉說,現在黨的政策好,只要肯動腦子、能撲下身子,農村也能大有可為。
之后,吳德泉邀請農業專家進村考察論證,到周邊農業合作社、生態園學習求教。經前期資金籌備、場地基建,2014年5月,華新生態農業專業 合作社宣布成立。一個以集苗木花卉種植、果蔬種植、畜牧養殖、漁業養殖為主,兼具農家特色餐飲、時令果蔬采摘觀光、垂釣休閑等多元產業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 業園快速成形。截至2016年7月初,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園區面積從最初規劃的500畝增至1500畝?;矢Υ暹@個昔日的窮鄉僻壤完成華麗變身。
幾年間,吳德泉始終不忘為家鄉人民謀福祉的初心,在園區發展壯大同時,他還自掏腰包給村里修路、修渠,挖井、鋪設滴灌管道,蓋起職業農民學校,給同村及鄰近村民免費培訓農技術。眼下,皇甫村的奶油草莓、原生態土雞等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上口碑不錯。
一人富不算富 全村富才是富 為“年輕農人”喝彩
“仙會是個好娃,小康路上有她帶路,我們放心?!痹诖笪鞔澹崞饎⑾蓵拿?,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一直以來,劉仙會的蔬菜種植基地給村民 支付的土地租賃費是當地最高的,每畝每年不少于1200元。基地還給村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按月薪3000元計算,村民在家門口打工一年的收入就近4萬 元。為此,同村多名在外務工的村民主動提出回村,要跟劉仙會致富。
同樣,吳德泉的生態農業園也給同村不少村民提供崗位,村民月月能領到不菲薪水。此外,吳德泉在從村民手里租來的土地上自費建大棚,又無償提 供給村民,支持村民種植奶油草莓,無償提供技術指導,待草莓成熟又以不低于市場價統一回收,再包裝出售。有人質疑,“這不是賠錢的買賣?”吳德泉卻說, “風險留給自己,是給村民吃定心丸。打消村民產業發展的后顧之憂,是為了讓村民嘗到產業結構調整的甜頭,從而加快轉變思路、大步走上致富路。”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腳踏實地、堅持、肯干,在農村的大舞臺上,也能實現大夢想。像劉仙會、吳德泉這樣的青年,正是農業未來的希望,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本報記者 呂 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