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商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忠民教授任主編,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商學研究中心傾力打造的教育部重點支持系列研究報告——《中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報告(2014)》于11月14日在陜西賓館報告廳成功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并將于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中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報告(2014)》的主題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創新發展”。總報告通過分析關中-天水經濟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總體定位和比較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西部三大經濟區創新發展現狀,基于《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六方面指標,即綜合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水平、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建設,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創新發展過程進行了綜合評估分析。總報告設計了以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路徑,并對未來關中-天水經濟區創新發展體系進行了整體展望,即,創新引領、低碳導向和城鎮化依托。
報告認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創新發展存在的核心問題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不完善。關天經濟區屬于跨省經濟區,區域創新體系構建困難重重。經濟區內長期以來國家科技力量強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強大的國家科技是國家總體戰略布局長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經濟區自身發展的結果。經濟區上游的研發能力較強,而下游的產業化和市場實現能力則較弱,上、下游鏈條嚴重斷裂和不平衡。國有大中型企業研發能力強,外資和民營企業研發能力弱。國有企業由于體制、市場化和經濟外向型等因素制約,導致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活力不足,創新效率低下,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不大,這也加劇了經濟區科技研發能力強、經濟吸收較弱、科技與經濟嚴重不協調的狀況。
報告認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放理念與格局下,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絲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為關天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開發開放高地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條件。關天經濟區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施的重要承載地。經濟區綜合經濟實力的提升,既是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是創新能力得以持續的基礎;產業發展是創新能力發揮作用的核心領域,以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創新體系建設應利用“絲路經濟帶”機遇,把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提升到國家大區發展的新高度、國家絲路戰略的新視野。
報告提出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路徑的關鍵步驟。一是創設構建“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創新體系的領導機構,著重協調陜、甘兩省科技管理體系與權力問題。二是制定統一的科技創新路線圖。在科技資源配置狀況、科技管理機制、科技創新方向確定、科技資金投入等方面統一規劃,實行統一管理與錯位發展。三是打通地方科技與國家科技之間的聯系,借用國家科技力量的“溢出效應”發展區域經濟。四是進行體制、機制創新,轉變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的中介服務,組建“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創新網絡。
報告提出關中-天水經濟區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重點和空間組織形式。當前重點是切實抓好以西安為中心的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變科技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推進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加大關中—天水城市群整合建設力度。按照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結合各地市科技、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地域差異性,明確分工,避免重復投資和盲目建設。采用城市群、高新技術產業帶和重點園區、基地相結合的模式,形成網絡化的空間組織形態。
報告提出了創新引領關中-天水經濟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路徑。主動打造產業鏈,積極培育產業集群,推進優勢產業協作配套,建立起體現區域特色的新型化、多元化、協調配套的產業體系。放手讓市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充分發揮市場整合要素的功能。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扶持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形成產業聚集。重點抓住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四大門類,帶動文化旅游、綠色產業、能源化工等產業發展。建設產業園區聚攏產業群,能過引導各種資源向園區聚集,打造經濟區開發開放戰略高地。
報告提出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創新發展的未來展望:創新引領、低碳導向、城鎮化為依托。創新引領是新常態階段經濟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根本出路。低碳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節能減排是必須之行。當前,以綠色低碳為導向再造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特色產業體系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前提。實現“地的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前提是“產業集聚”帶動形成的“人口集聚”。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未來發展必將從創新引領產業、經濟低碳導向、人口城鎮化等多元目標中探索一個協調可持續的最優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