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從積累走向突變
認識康平,從他的作品開始。
2012年陜西中青年國畫作品展上,漫步展廳的我在一幅《大境自然》的作品前停留下來。這幅作品構圖大氣,筆墨貫通,用心扎實,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2012年陜西中青年國畫作品展上,漫步展廳的我在一幅《大境自然》的作品前停留下來。這幅作品構圖大氣,筆墨貫通,用心扎實,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2008年前后,康平的創作重心由人物轉向山水,畫了很多山水畫,如《大境自然》、《偉大的民族》、《蒼天圣土》、《大嶺梵音》等一批畫作,心無旁騖,放曠淋漓,富有激情和沖擊力,既強調視覺經驗的真實呈現,也追求個人情感的自然融入,二者之間力求渾融無間,以此創生出雄強瑰麗的意象,抒寫著赤子情懷,表現出不俗的潛力。
陜南山水與自然景觀,是康平的一大主題。他多次到紫陽、石泉、白河、安康等地寫生,對陜南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使他能夠以獨特的視角和表現方式(相較于文人畫而言)抒寫出“放懷于自然”的感覺。以陜南為題材的代表作有《大漢江水》、《早安,我的老娘》、《春秋歲月》等。康平畫陜南,與他人不同,更強調情感的流露與自然感覺的捕捉,宏大而溫潤,思兼南北,一以貫之,從另一層面表述了自己的藝術理想。
康平的藝術態度是虔敬而真誠的。從他的畫里,我們可以領略到“以自然為依歸”的渴望。這種取向并不時髦,但在他的筆下展開,堅實豐富而又不失清新,不盡遵古法,也不刻意求新,卻能沁人心脾,充盈著古典的魅力。
當今世界,藝術多元化的趨勢及其實踐,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主流話語在藝術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征之一是,觀念的重要性在這一進程中被無限放大,其他因素相對淡化。這一傾向對于中青年藝術家的影響是強大而深遠的。比如有人曾經強調“傳統”一詞源于日本,并非漢語所固有,屬于美術史研究范疇,不應成為品評中國畫的標準。
這種觀點很難讓人茍同,“傳統”一詞源于日本,或許是詞源學上的事實。但這一事實似乎不足以說明在中國畫創作中可以忽略民族文化心理與精神。康平的山水畫得力于扎實的寫實手法,也得力于對傳統(尤其是北宗山水畫)的領悟認知。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他顯然采取了一種比較穩健的態度。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康平的藝術觀念因陳傳統,應該有所調整,康平則不以為然,依然故我,這種執拗讓人欽服。>>>詳細
康平的山水畫:復歸于自然
康平給人感覺是有魄力、務實而且豪爽,一如其畫。他的藝術道路并不平坦。1986年,康平美院畢業,在素描、中國畫、油畫和書法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992年,他在耿健和安正中兩位老師的介紹下加入省美協。年紀輕輕成為省美協會員,無疑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肯定。很長一段時間,康平的創作都是人物畫,功力深厚,獲過多項大獎。九十年代初,面對生活的壓力,出于改善創作條件的需要,康平選擇了放下理想,下海打拼。康平經商,安正中老師曾經惋惜了好一段時間。下海后的康平,畫過廣告,做過裝修,也搞過建筑,一去就是十五年。到了2008年,他越來越覺得一個胸懷藝術理想的人,不可能在波譎云詭的商海中找到歸屬。于是,他又回到繪畫,不同的是不再畫人物,而轉向了山水。
一個人物畫根基深厚的畫家,經過十幾年的掙扎和尋求,改畫山水,這種轉變是意味深長的。對此康平的說法是,十幾年的商海歷練,使他對人生和藝術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使他更加向往自然,更看重自我精神的充分伸展。
觀念與體驗是藝術的最初源泉和最終歸宿。與很多畫家相比,康平的藝術觀念較為傳統,但傳統并不等于視野偏狹或手法單一,事實上康平的藝術觀并未制約其作品的豐富性。相反,以中西結合的思路來表現自然的豐富與張力,一直是康平山水畫的切入點和特色所在,并由此形成了雄強瑰麗、大氣磅礴的基本風貌。
以西方寫實造型改造中國畫的思想和實踐,在二十世紀中國畫發展歷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這一潮流的影響最集中、最深刻地反映在人物畫領域,對山水和花鳥畫的影響相對有限。以山水畫為例,寫實造型與筆墨語言的結合除在李可染的藝術實踐中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之外,幾乎沒有得到延續和深化,有人據此認為李可染的畫風是一種完成性風格。就風格而言,這種看法不無道理。但應該看到,借鑒西方繪畫以豐富傳統山水畫表現力,作為一種努力方向才剛剛開始,不應停止發掘。另一方面,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豐富性這一取向,也與元代以前的中國山水畫的追求有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 >>>詳細
康平作品的時代風采
一個有責任的藝術家,總是以天下為己任。時刻關注時代的發展。把握時代最扣人心弦的律動。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這不是今人才有的藝術觀點。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有著名論述:“詩歌合為時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無論是七十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今天黨的十八大所提倡的提高文化實力,發揮文藝引領時代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發展,都是強調文藝為現實服務的社會作用。康平,是我所接觸的青年畫家中最有強烈時代風采的畫家之一。在他的筆下,你能強烈地感受到一個華夏赤子的憤迸之心。
與康平關于他的作品的討論,是兩三年以前的事。那時,他的大型作品《偉大的民族》剛獲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文聯主辦的“陜西省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展”二等獎。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背景是綿延的山峰和巍峨的長城,青灰的色調,不僅使山峰具有深厚的蓄勢,也使長城更顯古老蒼翠。山峰的起伏與長城的蜿蜒互疊繞,互為映托。把一個古老文明的悠久文化歷史用寫實的方式拓現出來。把一個世界大國的年輕總統形象躍然紙上,旁邊是十四只飛翔的鴿子象征著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畫面這種別有心致的處理,把兩個世界上最具影響的大國的歷史文化現實的差異和不同,以及共同需要和平的愿望。用獨特的畫面語言表現出來。
這幅畫對奧巴馬形象的處理,是耐人尋味的,莊嚴肅穆,不失大國領袖形象的風范。身姿端正中,表情沉思。也許,只有站在歷史久遠的長城上,才能更深邃地認識到這個國家文化的透人心魄的內涵,才能更理性的圖解這個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國家的民族心理。康平在作品中對奧巴馬的形象處理很到位,無褒、無貶,全是意象化的寫實。而正是這種寫實的處理,才是作品藝術價值所在的地方。
我以為,這幅作品應該還具有現實歷史的更為深刻的涵義。作品題為“偉大的民族”。這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登上長城的感慨詞。中國的改革開放,如果歷史地看,就在尼克松總統與周恩來總理握手的那一刻便開始了。
四十多年來,中美兩國的關系一直在絆絆磕磕中持續發展。在絆絆磕磕的歷史中,中國逐漸擺脫貧窮,逐漸發展壯大。奧巴馬站在長城上,卻用尼克松的話語為題,康平是有自己的用意的。他用跨度四十年的歷史話語,來流程性地表現人們對中國關系的認識和解讀。中美兩國由于諸多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的因素,在未來的歷史中必然還會有許多密切的合作和不等的對抗。但共同需要和平和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大目標是相同的,這是世界趨勢的主流。《偉大的民族》創作于2009年,正是奧巴馬初任總統訪問中國后不久。康平很敏銳地抓住到了奧巴馬訪問中國參觀長城的細節。創作了這一很有現實意義的作品。這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藝術家難能可貴的地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