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郭軍)2月8日,記者從全省水利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今年陜西在實現“水生態”三個突破的基礎上,還將啟動一系列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結合的措施,從源頭上保證水系的綠色健康。

  去年我省水生態實現三個突破:2016年1月20日渭河寶雞段生態基流提升到5方/秒以上,解決了間歇斷流、做到日夜流。夏伏旱“四庫四次”跨區域流域聯調,其中馮家山向羊毛灣、王家崖調控應急水量1960萬方。10月19日紅堿淖迎來內蒙古補水100萬方以上,首次跨省區聯手調水。

  2016年,關中水系規劃中的渼陂湖、昆明池、鹵陽湖啟動修復。全省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水利風景區65家。秦嶺北麓稻田試點建設恢復水田2000畝。治理水土流失6579.5平方公里。拓展完善功能建成澇池水生態修復整治工程600處。

  先后啟動實施了一批渭河生態濕地景觀工程,完成灘面治理5.44萬畝,水面景觀及河灘自然修復3.35萬畝。渭河水清流暢,很多區段鳥語花香,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渭河被列入全國六個省區水域岸線水生態空間確權試點河流。

  今年我省將抓緊昆明池、渼陂湖、鹵陽湖生態治理項目,使昆明池兼顧城市供水、生態補水功能,把渼陂湖建成關中平原城市群生態人文特色的山水棲居生態家園,將鹵陽湖修復灌溉排水及城鎮補水功能,改善渭北生態。

  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和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啟動秦嶺北麓峪口水源地、小庫壩及鄉間村頭水設施、水景觀等建設,小水電建設中采取強制工程措施保障泄放生態水量。逐步顯現“八水繞長安”盛景,局部試驗恢復漕運明渠、加大水網密度增強柔性治水能力。聯合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和氣象水文服務,實施秦嶺北麓增雨留水、汛期洪水利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