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 發布實施,通過九大方面工作的實施,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2019年—2021年,全面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達到“三個確保”,實現“一個目標”。
“三個確保”:即到2021年,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健全完善;確保破壞秦嶺生態環境“五亂”等突出問題得到根本遏制;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化、信息化監管基本實現。
“一個目標”:即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總體目標。
實施九大重點
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工作任務包括鞏固專項整治成果,完善保護機制,完善法規體系,組織開展“五亂”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實施保護基礎工程,實施環境提升工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強化監管執法,強化社會參與。
徹底完成違建專項整治。嚴格對照省市《徹底整治方案》,加快推進尾留工作,鞏固專項整治成效。“舉一反三”,全面完成“拉網式”排查問題整改。對全市“拉網式”排查發現的3035個疑似違建點位完成整治。定期組織開展“回頭看”。
開展“五亂”問題整治
嚴厲打擊亂搭亂建行為。采取異地檢查、衛星遙感、隨機核查等方式,對沿山各區縣、高新區域內違規建設開展專題督查,形成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實行銷號管理、倒逼整改落實; 嚴厲打擊亂砍亂伐行為。嚴肅查處侵占林地、毀林毀草、破壞植被等違法行為。做好森林資源督查工作,依法依規審核審批林地; 嚴厲打擊亂采亂挖行為。打擊非法采礦、越界采礦和破壞性采礦等活動,查處違規采砂、取土、開墾等行為。依法推進保護區內已設礦業權有序退出,嚴禁新批采礦權和探礦權; 嚴厲打擊亂排亂放行為。完善城鄉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組織開展農家樂專項治理,實現污水處理達標;嚴厲打擊亂捕亂獵行為。開展亂捕亂獵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捕獵野生動植物等犯罪行為,加強餐飲、酒店等場所監管,遏制買賣、加工野生動植物行為。
建設“數字秦嶺”
實施保護基礎工程
建設“數字秦嶺”監管平臺。啟動綜合管理平臺建設,2020年完成指揮中心建設,實現“一張圖管理”;扎實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建設。建設全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監管平臺,對接省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實現“常態巡山、網格管山”;加快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生態紅線劃定。完成秦嶺北麓沿山各區縣(高新區)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 開展峪口峪道綜合治理。全面實施秦嶺北麓西安段峪口峪道綜合治理工程,到2021年完成治理36條主要峪口峪道;加快建設秦嶺綠道。根據《秦嶺綠道建設規劃》,嚴格組織實施秦嶺綠道建設;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制定《秦嶺北麓人口逐步遷移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秦嶺保護區生態移民工作。
環境提升讓秦嶺美起來
實施環山路沿線綜合提升。按照《秦嶺北麓環山路沿線村莊進村門規范管理標準和辦法》《開展秦嶺北麓環山路沿線兩側看護房、裸露墻體整治提升方案》,開展環山路沿線進村門、看護房、裸露墻體整治提升;實施環山路特色節點建設。新建特色節點31個,其中,鄠邑區9個、藍田縣8個、周至縣14個。在藍田縣沿山12個鎮完成24225畝綠化,2019年完成10219畝;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高新區結合實際開展推廣“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模式。
生態修復讓秦嶺綠起來
實施秦嶺生態保護區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及天然林、濕地保護。編制《秦嶺北麓退耕還林還草實施方案》《秦嶺北麓恢復植被實施方案》,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增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 實施秦嶺珍稀動植物等自然資源保護。根據《秦嶺北麓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切實維護秦嶺生物多樣性;落實《西安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嚴格做好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的治理恢復,到2021年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體系、動態監測體系實現初步運行,廢棄、關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綜合治理率達到65%,土地復墾率達到75%。
加強組織領導嚴肅追責問責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切實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嚴格按照“定性、定量、定標準、定時限、定責任單位、定責任人”的“六定”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強統籌協調,建立臺賬、細化責任,確保各項舉措落實到位。
強化責任擔當,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嚴格執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終身問責制、“一案雙查”等制度,實行終身問責、追責,實現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四個最嚴”(最嚴格的保護制度、最嚴格的執法監督、最嚴格的考核評價、最嚴格的執紀問責)。